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18

[ 佚名 文选 ]   

浸润少年文采,架设诗意虹桥

◇ 佚名

  【教学流程】
  一、 曲笔导入,初领风姿
  1. 出示一组词语:飞檐凌空飞阁流丹飞檐反宇
  读一读,这组词语是写什么的?
  2. 交流我国因文出名的四大名楼: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鹳雀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推出王勃《滕王阁序》,介绍作者写作年龄——14岁。
  3.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介绍的就是少年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板书:少年王勃(齐读)
  (点评:曲笔导入,巧妙地让学生感受王勃的《滕王阁序》驰名天下,对王勃少有才名初步了解,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 初读课文,初步印象
  要求:借助拼音放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看看书后的生字表。要将句子读顺,课文读通。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读完课文你最先知道了些什么?
  预设:
  1. 王勃写成《滕王阁序》。2. 王勃很有才华。3. 王勃被都督称为奇才。
  相机学习:“滕王阁序”,提醒“滕”字下面不是水。
  观察“序”,在书写的时候你觉得哪一笔要特别注意?(点)理解意思: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放在著作正文之后的文章叫“跋”。序和跋,都不属于正文内容。
  (点评:扎扎实实读文章是第一课时应该做好的首要事情。在读通的基础上,帮助、引导学生获取读书的第一感受,“你最先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大有裨益,而相机进行的一些文化渗透则水到渠成)
  三、 学习生字,文、字相映
  出示生字:都督
  南昌 宴会 文章
  探望 读书 野鸭
  1. 都督
  音:督,单念时读第一声,在这儿读轻声。
  都督,地方军事长官,这个都督姓什么?(阎)叫他一声——阎都督。这个都督叫什么名字?板书:伯屿。但是按照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喜欢在某人担任了一定职务后,不呼其名,而在他的姓后冠以官名,以示尊重,听的人也乐意接受。
  2. 南昌宴会文章
  “昌”,书写时下面一个日要写得扁些。南昌属于哪个省?(江西,简称——“赣”)刚才读完课文,知道南昌和《少年王勃》的故事有什么关系?
  (滕王阁在南昌;《滕王阁序》写成于南昌)
  你能联系课文内容,用上这三个词语,写一句话吗?讨论讨论。
  预设:1. 王勃在路过南昌时,参加了宴会,写成了一篇文章。2. 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在南昌参加宴会时写成的。3.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王勃在南昌参加宴会时写成的。
  3. 我们再看这最后一行生字,发现规律了吗?(左右结构)再仔细看,在书写时有什么规律?(左窄右宽,左右等宽)
  4. 描红“宴”“序”
  (点评:这样的生字教学,扎实而灵动。这样的生字教学,字词一体,词句一体,句篇一体,课内外一体,水乳交融,教学真正达到了了无痕迹。学生从中可以享受的、参与的太多。中国文化的经脉始终流淌在其中,对文章内容概括,先点点渗透,后层层递升,把握到位)
  四、 再读课文,领略名句
  穿越千年的光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少年王勃的故事。
  1. 指名读课文。
  2. 指导读好诗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 王勃《滕王阁序》
  (1) 指导读好诗句,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上下句有什么特色?(字数相等等)描写了哪几样事物?“与”“共”都是什么意思?(和)为什么不干脆都用同一个字来表示呢?(重复了,用词避免重复,文章才能吸引人)
  (2) 指导朗读。
  (3) 这两句诗早已经成为了千古名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滕王阁序》,但一定会知道这两句诗。可是你可知道,其实这两句诗王勃还是模仿别人的呢。看,他模仿的就是这两句诗:“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两句诗出自南北朝诗人庾信之手。但是原先的这两句诗却没有王勃模仿的句子出名,你看,有时候,我们巧妙地模仿别人写作文,会使我们的作文更精彩哦!模仿,其实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哦。
  (点评:朗读与指导相结合,“写什么”和“怎么写”相结合,名句的不期而遇,诗意而饱满)
  五、 妙用编排,概括内容
  1. 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少年王勃在宴会上写成了《滕王阁序》。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少年王勃应 (谁)的邀请 (干什么),都督要求客人,在 情况下他写成了 的名篇《滕王阁序》。
  交流:少年王勃应都督的邀请参加宴会,在无人敢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的情况下写成《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2. 穿插理解“千古传诵”。“三五七九,十百千万”在使用时多为虚指,可是说《腾王阁序》千古传诵,这可绝不单单是虚指哦。王勃是哪个朝代的人?算算,生活于初唐,唐朝建于608年,文章写于667年,现在是2009年,1342年后,我们还在学习,的确是“千古传诵”。滕王阁,也因王勃的这篇文章而名扬千古,因文扬名。
  3. 写法指导:同学们,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是经过,第三句是结果。你们看,因为经过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所以,老师用了两个短句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说明经过部分在写作时要详细描写。而开头和结尾只要说清便可,不需要很长。
  (点评:每一个环节都不是单一的任务。多方融合贯通成了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本环节在对学生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训练中,利用巧妙的编排,点明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相机进行了一般故事写作方法的渗透,以及对“千古传诵”的形象诠释,可谓独具匠心)
  六、 链接生活,导读有情
  1. 课文虽已读完,故事也过千年,但是都督的拍案叫绝声还在耳边回响,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齐读)
  2. “奇才!真是奇才!”短短六个字,你发现——(两个感叹号、两个奇才)你觉得都督当时怎样?对王勃怎样?(很激动,情不自禁,很欣赏,很佩服)
  3. 是啊,所以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案,就是桌子)拍桌子大声称赞,你能用一个字夸赞吗?(好,妙,高)一个字还不够激动,将这个字连起来说三次,你再感受感受!(好好好、高高高、妙妙妙)
  4. 加上这三个字,和“奇才!真是奇才!”连起来读。
  5.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使得都督如此激动地连呼王勃为奇才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点评:品词析句,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这样的导读是细致的、到位的。尤可称道的是教师导读时与生活的链接,一连三个字的连声称赞将情感一波波推上高潮,此时再读“奇才!真是奇才!” 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这样的导读是智慧的、生活化的)
  [贾卉: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唐文国: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浸润少年文采,架设诗意虹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