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优化课堂结构,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方法很多,适当的“空白”就是其中的一种。就像国画画法中以虚写实、虚实相生的“留白”一样,成就了国画的艺术美。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 导入“留白”,引人入胜
刚上课时,学生是不容易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马上讲课效果会很差。这时,教师如果能给学生留下“过渡”的时间, 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入中来,给要学的课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就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将他们导向探索之旅,激起他们心底潜藏的强烈的学习欲望。
我在教学《烟台的海》时,故意把课题写成“海”。我刚写完,学生就嚷起来:“老师,您写漏了几个字!”听到学生们激动的声音,我很高兴,但是,我故意不认错:“我写的课题是和书上不一样,但意思都是一样的。”我有意引学生“上钩”。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样!”“有什么不同,不都是写海吗?”“不对!”一位女同学似乎有些激动,她说着便站起来:“题目既然为‘烟台的海’,肯定是有道理的!不能随便漏掉一个字!”“同学们说的到底对不对,‘烟台的’这三个字到底能不能漏掉,我们还得从课文里去找找答案。”学生们立刻把目标转向课本,积极找寻答案。教师于此处“留白”,激发了学生迫不及待阅读课文的兴趣,很快都进入了积极阅读、思考、主动探究的状态。由此引出新课,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 存疑“留白”,柳暗花明
研读文本,不允许凭空臆断,也不可一带而过,我们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分析习惯。有时,我们会遇到比较难以讲解的知识点,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先把这部分“放一放”,存疑留白,相机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会通过有价值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从而进入“自求得之”的“忘师”境界。
《孔子游春》记叙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事情。其中,“孔子议水教弟子”是一段富有哲理性的谈话,很难理解,怎样让学生顺利把握这一难点?我在学生初读这部分后,先用“之所以说水有德行,是因为它——”,“之所以说水是真君子,是因为它——”这两种句式使学生明白了水的特点,接着,我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君子”和水有什么相似之处,在这里我不急着为学生解答疑难,而是恰当“留白”,让他们自己走进文本去解决问题。在对文本的反复钻研与探究中,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到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等也都是君子的品质,让学生对“君子”这一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学生也自然明白了孔子说“水是真君子啊”这番话的真正用意,同时也体会到孔子善施教化的智慧。
三、 高潮“留白”,欲擒故纵
教师在讲到课文高潮之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留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能达到“欲擒故纵”的效果。因为学生正处在思维的兴奋期,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
在教学《詹天佑》时,为了培养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上下文作出合理推断,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在理解“开凿隧道”部分时,我没有对书上的两种方法作出解释,而是让学生找出詹天佑遇到的困难,动手画一画,自己初步了解什么是“中部凿井法”、“从两端向中间凿进”的方法,再“留白”,让学生自己研究“除了这些开凿方法,你还能想出哪些开凿的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学生想出了种种“奇招”,可在后面的交流论证中被证实不可行,这引发了他们对问题作更深入的思考,从而充分感受到詹天佑设计的巧妙。
四、 细节“留白”,发掘主旨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课文中的细节部分往往容易被学生忽略。一部好的文学作品都有精彩的细节描写,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教师就要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艺术的补白和再创造,从而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和升华文本。
《船长》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被撞开一个口子,情况万分危急之际指挥全船人展开自救工作,最后以身殉职的故事。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哈尔威船长下三道命令的环节是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作者意在通过此处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的品质。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哈尔威和船员的对话,仔细品读,再巧妙“留白”,请学生根据课文里的描写闭目想象当时的具体情境,通过对当时危急情况的体验,学生知道了这三道命令下得多么及时、准确,也加深了对哈尔威船长英雄精神的感悟,接着再次点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激起学生对英雄的敬佩之情,使船长那高大的形象比较丰满地屹立在学生的眼前。同时也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学到了抓住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五、 收尾“留白”, 余韵不绝
大语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深、更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并为解决问题而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在结束语文教学时要善于恰当地“留白”,从课文引申、拓展开去,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向课外、向生活学习“语文”。
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结束时,我并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些抄写或练习作业,而是巧妙“布白”: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你想知道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吗?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后,我就顺势推荐了《西游记》。那段时间,我的学生一人一本《西游记》,张口悟空,闭口八戒,“逼”得我不得不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次“《西游记》故事擂台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语文课堂得到了延伸,真是余韵不绝。
六、 板书“留白”,生成精彩
板书设计体现着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以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完成的板书应该是精练、完整的。我想如果教师在板书中有意识地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补完整,那么应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夜晚的实验》一文条理清晰,四次实验的介绍结构相似。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次实验的过程是怎样的(板书:实验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做法、思考),接下来的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实验,我完全放手让学生先自由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答案概括补充实验经过,小组内探讨,列出板书提纲,最后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读书、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板书中的“留白”补充完整,同时,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结构。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留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提高课堂效率,同时还可淡化教育的痕迹,增强教学的艺术美感。但课堂留白的运用必须巧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绝佳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