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
教师批评权的伦理审视
胡娇在《教师批评权的伦理审视》一文中认为:严格批评是规训文化传统下的现代复现,是现代教育制度的伦理要求。我国传统教育历来倡导严师对学生的规训,批评是严师的表达手段之一,是帮助受教者向善的必要手段之一,在传统师道中具有其合理性。在现代社会里,批评权本应是天赋师权,是教师之所以为教师的特殊权利之一,然而,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些观点要求教育尊重个性和差异,师生关系要向平等的朋友关系转化。随着教育越来越被商品化,家长从求教者向“上帝”“顾客”转变,由于这种种原因,不批评成为教师们的直觉伦理认同。教师专业伦理缺失导致教师在现实中批评权不明确,所以,构建教师专业伦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教师们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批评权是什么、可以运用哪些批评、什么行为可以批评、批评的最大限度是什么等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1期)
观点2
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六个维度
胥照方在<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六个维度>一文中总结了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的六个维度:首先是密度。现在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与课堂教学的密度太大有直接关系。一节课如果包括背景介绍、课文解析、背诵、主题归纳、写法欣赏、讨论、高考试题的讲解等程序,就会显得太过琐碎,学生不堪重负,更无兴趣可言。其次是角度。角度新颖、生动、具体、有趣,可以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再次是坡度。设计问题应该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由单一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也就是遵循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的逐层深入的原则。第四是跨度。课堂教学不是孤立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内在的体系和外部的联系,所以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要把设计的问题置于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加以思考。第五是难度。设计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和探求的欲望,才能促成学生知识和智能的质的飞跃。第六是广度。要从所有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等多角度、多方面来考虑,要注意问题的广泛性,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2期)
观点3
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
郭华在《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一文中分析道:新课改的实质性内容主要体现为接入课改的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强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个人体验,具体主张有“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学即创造新知”“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回归生活世界”“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合格的学生”等。显然这一系列的课改新理念和新主张就是“新课改”的“新鞋”了。关于穿上“新鞋”后的“样子”,可以从反映新课改成果的调查中直接看到,很多调查者发现,许多课堂教学虽然表面上气氛活跃,但是学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和提高。“老路”还是教学最基本的特点,如以接受的方式学习书本知识,表现为主要以听讲读书的方式学习以书本为载体的、人类历经千百年而积累的精神财富:根据预先确定的教学目标来甄别学习结果,并以考试的方式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事实上,争论走的“路子”是“新”还是“老”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新路”并不等于恰当的路、先进的路、正确的路,“老路”也不等于不恰当的、落后的、错误的路。当把“探究”置于“接受”之上,把“学生个人经验”凌驾于“人类历史”之上,用“多元评价标准”来替代“统一评价标准”,用“师生平等”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责任……则教学不再成为教学。要真正“穿新鞋走新路”,这个“新”必须是有实际意义的、真正的“新”,不是为了“新奇”而“新”,更不是以“打破”“重建”为目的而“新”。(《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期)
观点4
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蔡娜在《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特点及其对现代初等教育的启示》一文中认为,传统的私塾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文化知识与伦理道德并重:在教学方法上,识记与领悟并重:在教学形式上,采取个别教学。
小学性质的私塾以教授识字、算术等蒙学知识为主。所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识字,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二是历史知识,如《历代国号总括歌》《五字鉴》等:三是介绍生活常识;四是教授为诗作文,如《声律求蒙》《神童诗》等:五是讲授伦常道德,如<小学诗礼>等。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具有三方面的启示,1 寓教于乐。塾师往往在识字教学、历史教学和生活知识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2 启发教学。传统私塾教学注重领悟,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启发法的运用。3 因材施教。传统私塾教育进行的是个别教育,使得因材施教成为可能。(《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10年第1期)
观点5
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师发展
姜勇、华爱华在《柏格森“生命哲学”视野中的教师发展>一文中指出,发轫于20世纪初,关注个体生命存在的柏格森的“生成哲学”,为我们解读教师成长提供了重要视角。
首先,理性内省并不能把握生命之流。当教师进入教育现场时,他所投入的不应只有理性与内省,他应将整个身心投入其中,以“生命直观”的方式理解与把握教育情境与过程。直观是一种当下直接的体验,它更多的是非理性的,但又是整体把握的。理性内省的教师往往用既定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直观”的教师常常运用整体的经验与体悟应对此时此景的教育问题。当教师以“生命直观”的精神投入教育活动中时,他的整个生命、情感都融入其中,这时教育就不仅是教师的一项职业任务、一种简单的使命,而且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育生活的一部分。教师成长不仅是其理性内省能力的提升,而且是其“生命直观”精神的不断生成。其次,个体成长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所以教师的成长也应被看做是不断超越其自身的过程,是在教育的“生活世界”中走向无限可能的。教师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与其他存在物的关系之中,始终在与他人的“共在”中成长。每一名教师的发展过程都是独特的,是无法精确预测的。(《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观点6
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
于漪在《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一文中指出,一些语文教师很容易被他信力所左右。这体现为:第一,信教参。实际上编教学参考资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我们要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可对有思想、有抱负的教师来讲,这往往是一种束缚。第二,信教学时尚。实际上,这些东西不是完美无缺的,比如多媒体的使用,就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第三,信评价标准。实际上,任何一种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在标准方面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四,信一课一练,而语文水平的提高绝不能靠题海题库。于漪提出,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自信力,要树立正确的目标,建设自己的语文教学人生。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外患是西方语言的冲击,当今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似乎超出了汉语;内忧则是奴性——崇洋。要重振语文教学价值,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语文教师队伍。现在我国非常需要执著追求,有教学个性的领军语文教师。建立个性可以从文言文入手,或者从朗读入手、从写作入手等。应该研究教学,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语文学习》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