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半年来,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只有一点个人的从教心得。
我认为讨论式教学的精髓是要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是课堂的主体,而且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
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学贵有疑,有疑而问,有疑而论,带着疑问学习,听讲,讨论,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听讲、讨论都有一个针对性。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课堂思维,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在阅读或预习中若能提出疑点或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这是应该鼓励的,说明他们动了脑筋,有了心得体会。教师应予以表扬,一方面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帮助教师熟悉学生的情况,更好地指导他们进一步理解文章,有时学生发现疑问,对教师的讲解感到不满足,经过师生的热烈讨论、切磋,终于明白了文章的深刻含义。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会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主体性的另一重要体现是要把课堂活动时间还给学生,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这样学生不仅厌烦而且效率不高,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他们,对好的同学能够理解,但理解不一定深入,过后也许会马上忘记,就算记住也只能是一种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是提出问题就没有事情了,能够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让他们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讨论、善于归纳的习惯、能力。但给学生以自主权并不是让学生任意自流,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要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年龄和智力等方面的因素,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可能那么全面,对问题的提出也不可能那么尽善尽美。如学生在提问题时,有时候能就文章的主旨提出一个准确而又有探讨性的问题。但有时也许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认为不值得一提。但有时正是这些简单的问题,恰恰是导入课文主旨地一个切入口,这时老师要善于把握住这些小而恰当的问题,稍一点拨,也许就会引起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因此老师除了要宏观的把握同学们的知识水平外,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能以我们的思维来考虑和讲解。
讨论式教学要形成一种热烈的讨论场面,固然可喜,但这种讨论不是一种吵闹,而用形成一种交锋式的争论或是辩论。有辩有论,同学们就可就自己的观点提出理由、根据。以求对方。这个过程不尽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口表能力,而且还磨炼了他们的胆量,更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从出现过一次小小的辩论会,它没有刻意地准备是即时展开的。
课题是《伞包和豆角》,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周恩来同志舍己救人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周恩来作为一代伟人,他的丰功伟绩我们都耳熟能详,那么怎样从课文所选的事例中体会他的伟大呢?特别是第二则事例一一几斤豆角。我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纯粹从一个读者的角度)从对周恩来处理几斤豆角的方法持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是几斤豆角又不是什么特别昂贵的东西,他们也代表了人们对总理的一片爱戴之心,如果退回去或者是按价还钱,岂不是伤了人们的心?在反复研读之后,我也能理解作者通过这件小事所反映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质。但学生们是否能理解呢?他们是否也有我这样的疑问呢?在预习本中,并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但在上课时我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没想到立刻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非常激烈。对这一问题形成鲜明的两派:赞成派和反对派。于是我让他们分成正反两方,换座位进行辩论。同学们的发言都非常精彩,虽然观点不同但都有理有据能够言之成理。课后我让发言的几位同学对自己的课堂发言作了整理。我想通过这次辩论,同学们对周恩来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更加辩证。
学生发言整理
正方观点:....
学生(一)
1.周恩来总理的做法很正确
理由: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不富裕。大多数人都靠种田、卖菜、做些小生意为生。几斤豆角,虽然不值多少钱,但在当时,或许够人家吃几顿饭或买几件衣服的。周总理正是考虑到那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才会坚持要把豆角钱退回去。
2.文中两次写到“不论到哪里,绝对不能接受任何礼物”,说明周总理对属下再三叮嘱,说道做到,言行一致,句中“不论”、“绝对”、“任何”等词强调了周总理拒收礼物的态度非常坚决,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说明周总理在日常小事上是严于律己的。如果收了礼物,就违背周总理自己的原则。
3、周恩来总理若是收下了礼物一一几斤豆角,那么这次是不值钱的豆角,那下次呢,数目会很大,这不是一次造成的,而是礼物越收越大,累积起来的,如果周总理收下礼物,收下了人民的一片情意,却毁掉了自己的信誉和原则,这是很难弥补的。
4.周恩来总理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是因为他时时刻刻心中都装着人民,为人民着想,所以在中国还处于落后状态的时候,周总理更不会接受礼物一一人民的礼物。
依照以上几点看,周恩来总理能时时想着国家,为人民着想,真不愧为“人民的好总理”,国家的好干部。
学生(二)周总理认为,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这样做,才不会使有些有意图的人得手。如今的这些贪官不正是这样吗?如果从这一角度去分析,我认为总理的处事方法很坚决,值得如今的政府官员去学。
反方观点:
学生(一)周总理在处理这件事上十分不妥。几斤豆角并不是什么原则性的东西,而是群众的一份心意,是群众对总理的一种尊重、爱戴。而周恩来总理却要求把钱退还给群众,这样很容易产生总理与群众的一种隔阂。平民化的东西更容易被人民所接受,而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我相信群众并不希望总理这样做。
学生(二)这只不过是几斤豆角,最多不超过5元,总理不收是多么令(这送豆角的人)伤心啊!而且,这只不过是几斤豆角,又不是几斤黄金。这样不但拉开了国家领导人和群众之间的距离,更伤了人们的心。正因为是新中国成立时间,更应该关心群众!所以周恩来做得太过分了。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马晓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