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7期 ID: 139168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学校应成为孩子幸福成长的乐园
  刘彭芝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教育的真谛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学校应该成为孩子们幸福成长的乐园——不仅要让他们通过现在的努力获得将来的幸福,也要让他们现在的成长过程充满幸福和快乐。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必然会遭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尖锐冲突。只有通过教育创新,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实践证明,创设校本课程,改革必修课,开发选修课,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有利于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从而也有利于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同时,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还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兴趣的支点,为他们搭建起放飞人生梦想的舞台。总之,在学校这个大舞台上,一切都要以能使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永远是主角。(《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3月下)
  
  不教“伪语文”的内容
  史成明、胡梦杰在《语文“不教什么”》一文中指出,语文应该不教“伪语文”的内容。“伪语文”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看似语文其实与语文相关度很小或近乎无关的内容,二是伪情文、伪励志文和伪哲理文。
  “伪语文”的内容存在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如在文学常识的教学中,对作者的介绍,很多教师从作者的出生年月、出生地到参加的活动、作品出版的日期等一一列举,而实际上,这些内容既不能在人文方面给学生以熏陶,也不能在语言方面给学生以滋养,又不面向学生的发展,甚至也不面向学生的应试,属于“伪语文”。伪情文、伪励志文、伪哲理文指的是那些人为把情感推向极致,刻意拔高认识的文章,如有着“崇高而光明”尾巴的《荔枝蜜》《泰山绝顶》。(<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4期)
  
  义务教育应从“拔高”转向“兜底”
  杨启亮在《转向“兜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心》一文中指出,以“拔高”为重心的义务教育,支持考试竞争和选拔淘汰,造成了教育中的“被优质”群体和“被薄弱”群体,也诱导了学生褊狭越界发展和不搭界发展的误区。
  在义务教育盯着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局限于应对几门规定课程的考试的情况下,“被优质”的学生可能在这个褊狭范围内发展得很优秀,甚至会超越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界线,这就是褊狭越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揠苗助长的样态。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在考试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很可能连国民的基础素质都失落了,他们可能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却未必能赢在起跑以后,更未必能赢在终点(考入名牌大学当然不是终点)。
  褊狭“拔高”的教育,事实上遗忘了“被薄弱”群体学生的发展,他们很可能够不到褊狭越界发展的底线,又得不到与中职教育以及直接从业者的继续教育需求相一致的教育,也就陷入一种错位的教育或者教育盲区,这就是不搭界发展的误区。在这个误区里的学生,呈现出双向脱节的样态。那些与高中无缘的学生虽没有课业负担,但这又是一种怎样沉重的负担!他们无辜地成了褊狭“拔高”教育的陪衬,还不得不忍受歧视和羞辱,人格尊严备受伤害。他们不只是输在“起跑线”上,还可能继续输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
  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应该由“拔高”转向“兜底”,即义务教育的发展优先考虑均衡,优先考虑所有学生,优先考虑薄弱群体,优先考虑国民基础素质目标。这有助于学生走出误区,进而有助于推进义务教育可持续的优质均衡发展。(《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和孩子一起编故事
  李镇西在《和孩子一起编故事》一文中认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有纯真的童心,并能够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头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感情去热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每一个孩子。
  而与一般的阅读不同,“读懂”孩子的故事,并不意味着教师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教育是教师与孩子生命和生命的相遇,因此,教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孩子的故事,和孩子一起创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期待着一个完美的结局。很多时候,故事的结局也许并非真的完美,那也不要紧,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的职业更加精彩,我们的生命更加明媚,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
  孩子每一天的故事都不可逆转,教师每一天的生命也不可重现——教育的严酷与责任都在于此。读懂孩子,并和孩子一起愉悦而谨慎地编织故事,让教师和孩子的生命互相重叠与交相辉映,这是教育的意义和幸福所在。(《班主任》2011年第3期)
  
  高考语文试题的弊端
  陈友明在《高考语文试题的生命走向》一文中认为,我国高考语文试题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在考查内容和问题设计上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僵化的结构模式。多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弊病多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首先,侵害了学生。以高考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为平时学习方向的指导,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销蚀了学生求取新知的学习兴趣,消弭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缺失了语文学习的进取心,以致对语文产生了厌倦、逆反心理。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语文学习范围狭窄,目标单一,处于极端功利的地位。
  其次,消弭了教师教学的激情和活力。固化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使教师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追求升学率,考什么教什么,以致教师失去了创新性、探讨性、冒险性和对知识的延展性、开发性。
  再次,内容的定向、形式的划一,束缚了命题者的创造活力,使他们思维僵化,创新欲望枯竭。
  作者建议,高考应当考无定指,考无常式,即内容无定点,题目无常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教师以及命题者转变呆板僵化之思维,呈现出有活力的生命气象。(《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7期)
  
  阅读教学应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徐江在《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一文中指出,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方向应是从认知层面走向生存层面。
  当前语文界阅读教学基本上处在一种对文本的“认知”状态,即教学的基本结果是在研讨文本讲了什么,这是一种典型的说明性的语文课。这种层面下的阅读教学课堂不过是一个“转述”文本的地方,学生所学基本上没发生“转化”。
  而生存层面,就是指教师在理念上首先把文本解读直接看成自己的一种存在方式,是通过理解文本而存在的存在方式;其次,这种解读以理解文本中事物的存在方式为主要方式,从而寻找自己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强调要有实践意识,要实用。
  在解读中我们不仅要知道文本讲了什么,还要在分析文本所记事物存在方式的过程中,认识什么是行得通的,什么是可能的,以及什么是正确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5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