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亲近语文、品味语文、享受语文的平台,激发学生的言语动机,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激情对话中获得情感体验,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我紧扣“桂花香”这条线索,抓住“摇花乐”这一重点,抓住重点语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桂花之“香”,体验摇花之“乐”,品悟思乡之“情”,努力追求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的理想教学境界。
【教学过程】
一、 通读全文,抓住主线,感受桂花“香”
(一) 认识桂花“香”
1. 通过比较,认识桂花。
(1) 学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思考:桂花与桃花等相比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感受作者对桂花树、叶子、花朵以及香气的描述。
2. 教师导读,初识花香。
导读:小时侯,作者最喜欢桂花,因为桂花不与繁花斗艳,而且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是呀,桂花树的样子长得笨笨拙拙,不开花时,叶子茂密;开花季节,也得仔细寻找,才能见到金黄而又细小、朴素而又淡雅的小花,可作者喜欢的就是桂花,这都是因为它的香气味儿真是迷人。
(二) 抓住“浸”字,感受花香
1. 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
2. 组织交流,出示:“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1)谈话:有这样一句话“桂子花开十里香”(板书),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2)运用“家乡的浸在桂花香里”,引导学生说话。(让学生理解家乡的草木、山水、田野等一切都“浸”在桂花香里)
(3)借助“ (时间),来到家乡的,你可以闻到桂花香”,引导说话。(深化理解“浸”,让学生理解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闻到桂花香)
(三)透过花香,体会欢乐
1. 教师质疑,引发思考。
桂花在金秋开放,可作者说“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出示句子,突出“全年”“整个村庄”)
2. 借助文本,以读代答。
金秋时节,桂花成熟了,摇落以后,母亲拣去小枝小叶,铺在竹席上,晒上好几天太阳。晒干了,母亲把它们收在铁罐子里,以后就可以和在茶叶中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过年时做糕饼。要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
吃不了怎么办呢?母亲还把桂花送给胡家老爷爷,送给毛家老婆婆,邻居们和我们一起品味着桂花的香甜。所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3. 通过朗读,体会桂花给家乡人带来的欢乐。
【桂花的“香”是文章的主线。上述设计,从整体入手,首先让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浸”字的妙用。通过师生对话和朗读,学生就对桂花迷人的香气味儿有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体会到了其中的快乐】
二、 精读品味,突出重点,体验“摇花乐”
1. 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香吗?
2. 体会“摇桂花”前的迫切心情。
(1)摇桂花对作者来说真的很重要吗?
(2)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孩子心中的“大事”,体会作者童年的“摇桂花”。
(3)抓住“缠”字,体会作者想摇桂花的迫切心情。
3. 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1)哎呀,不好,天空阴云密布,云脚长毛,要下雨了。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孩子们,听到这消息,你——(让学生充分表现“乐”)
(2)导读:听到母亲说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3)盼呀盼呀,终于盼来了“摇桂花”的日子。作者满心喜欢。他怎样摇?
(4)借助课件,感受作者的快乐。
①出示课件:(摇桂花的动画)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地想象桂花飘落身上的情景和感受)
②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清香诱人的雨、香到我心里的雨、浪漫的雨、甜甜的雨、幸福的雨)
③指导朗读,读出那份欣喜、那份快乐。
4. 品读小诗,体会全家人的快乐。
(1)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摇出了——缤纷的花雨,摇出了一首诗——(出示)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2)引读小诗:桂花丰收了,这对全家来说是件大事。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和着袅袅的炉烟,闻着醉人的桂花香,看着儿童尽情地欢乐,一首诗歌就这样摇成了:(读)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3)引导想象说话:今夜梦里会有什么呢?(梦里有桂花迷人的芳香、摇桂花的快乐情景、缤纷的桂花雨;梦里有香甜的桂花糕、诱人的桂花茶……)
(4)再读体会全家人收桂花时的快乐。
让我们闭上眼,在这香甜的花雨里一起吟诵:“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5. 整体朗读(第三小节),通过朗读体验“摇花乐”。
6. 小结:这一朵朵小巧迷人的桂花,这一场沁人心脾的桂花雨,让我们收获了芬芳、香甜、快乐、温馨、幸福!真是“枝摇花落心头乐”。(板书)难怪琦君会说:“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板书:魂牵梦萦桂花雨)
【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真切体验和感悟。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启发学生通过表演体验“摇花乐”,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感悟“摇花乐”,最后在有滋有味的品读中,共“浴”缤纷的“花雨”,共享童年的快乐】
三、 阅读延伸,升华情感,感悟思乡情
1. 作者从外地回家,总要带桂花回来,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2. 母亲手里捧的不仅仅是桂花,捧的可是女儿的一片深情呀!母亲捧着桂花,思绪万千,她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表达)
3. 外地的桂花难道不香吗?母亲为什么这么说?
4. 作者12岁随母亲离开了故乡,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年,去了台湾。后来又去了美国定居。琦君自从离开家乡后时刻都在思念家乡。请看(出示下面一段话):“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亲与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自己对他们的这一份情。像树木花草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烟愁》片段)
(配乐朗诵)
5. 桂花其实是一种“念想”,我们根据文章的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外地的水再甜——(生:也不如家乡的水甜)外地的人再好——(生:也不如家乡的人亲)外地的月亮再圆——(生:也不如家乡的月亮圆)是的,故土难忘,乡情难忘,童年难忘,无论身在何方,那一场美丽的桂花雨永远飘落在游子的心田。真是“缕缕乡愁在心头”(板书)。但这不只是母亲、琦君个人的心愿。那梦,那渴望,是属于许许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属于全世界每一个炎黄子孙的!
6. 课外阅读琦君的《月光饼》、《乡思》等作品,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通过补充《烟愁》(片段)进行适度拓展,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从而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设计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张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