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876

[ 佚名 文选 ]   

2011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广东卷

◇ 佚名

  【作文题】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文题解读】
  正如导语所言,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这就为考生拓宽了写作的空间。那么,“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导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回到原点”这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回到”,指返回并到达原来所在地方,或(情况发生变化后)恢复到原来状态。“回到”,就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成长与认知来说话,避免不着边际的任意发挥。这个“原点”使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人世间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范围就更广了。
  考生在准确把握了题目的含意之后,作文时选取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一个最佳角度来写作,这些角度可以是:自然环境回到原生态;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个人迷失后,如何找回自己本来的位置;物质丰富的今天,人的精神和道德应该回到本真的状态;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奋斗的进取之心;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做一件事,遇到挫折后回到起始处,思考原因找出解决方法,进而上升到人生抉择,如果遇到人生逆境,应该回归初始阶段谋求突破;等等。
  
  回到原点
  ◇ 广东一考生
  生活就像一个画在坐标轴上的圆,圆心在原点。我们顺着这个圆的轨迹转啊转,有的人半径越走越小,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近;有的人却把半径越走越大,离生活的原点越来越远。这个原点是什么?是情感。我们不断奋斗与拼搏,获取知识、财富、健康等等,不都是为了让自己在情感上多满足一点,多点幸福感吗?
  情感是原点,是坐标中心,可生活怎么就离它越来越远呢?学生埋头苦读,眼里充斥着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对他人与社会渐渐变得冷漠;父母拼命赚钱,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与孩子的交流却少得可怜;白领日夜加班,为事业拼搏,却快要连回家的路都忘了……太多的欲望让我们有了太多的渴求,太多的渴求给我们带来了太大的压力。沉重的负担让我们只顾埋头前行,或许我们连回转身看一下原点的勇气都没了,因为我们恐惧地发现,我们离它是多么的远!
  但是,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金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或许我们可以用楼房车子暂时掩盖自己的空虚,或许我们可以用灯红酒绿的生活暂时藏起自己的孤独,可总有一天,远离原点的生活失去了向心力,便会把我们甩得远远的。所以,还是回到原点,关注一下自己的情感吧!
  回到原点,不是放弃一切名利,不是退出所有奋斗,而是让我们谨记追逐名利,拼搏奋斗的目的,当物质的东西与情感相冲突时,应注意生活的原点是情感而不是物质。学生埋头苦读时应带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与社会具有人文关怀;人们工作奋斗时应关注亲情、友情、爱情,真正让自己的心饱满和充实起来;甚至人们在准备犯错时,也应明白之后的愧疚所带来的痛苦,是多少物质都无法遮盖和弥补的。这样,我们才能回到原点,回到生活坐标的中心,回到生活的根本;这样,我们也才不至于生活得那么痛苦。
  迈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广东提出要建设幸福广东,在经历了GDP的迅速增长后,广东开始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关注人们的情感,这也正是回到生活的原点啊!
  但愿在这样的潮流下,普罗大众也能开始关注自己的情感生活,把自己生活的半径越拉越小,最终回到生活的原点吧!
  
  【亮点品味】
  整篇文章对比鲜明,主旨明了,内容方面有自己对题目个性化的理解和论述。语言方面更是可圈可点,大量排比句式的运用,使文章气势如虹。特别是第三段中“当家变成只供休息的旅馆,当朋友变成只是过节时互相问候的对象,当家人变成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当关爱只意味着金钱,当成功只意味着升职,当我们把一切的情感都物化时,我们与机器人何异?”这样富有生活气息又意味深长的句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回到原点
  ◇ 广东一考生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我们头顶的灿烂星空,二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康德
  万物皆有原点,人性亦如此。在人性的原点上,我们学会了以善心对待他人,以孝心侍奉父母,以爱心点缀世界。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却偏离了原点,走向了假、恶、丑。我不禁大呼: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
  《三字经》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杜甫“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吗?那是以善心关切贫苦大众的善意;还记得特蕾莎修女给穷人送去关怀,皮埃尔神父为穷人送去温暖吗?那是充满善意的举动在人性中流淌。可反观现今社会,从苏丹红、注水肉、毒大米,到三聚氰胺、黑心棉、地沟油,商家为了牟取暴利,人性泯灭到了怎样的地步?在这里,人性中的“善”已经不复存在,对人民大众的善意关怀也荡然无存,这样的社会和谐吗?这样的人生完美吗?返回人性的原点吧,找回于人性旅途中丢失的那一份善心,重新审视自我,带着善心,重新出发,定可走得更远。
  古语云:“百行以孝为先。”孝是人性的原点。古有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愈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今有田世国捐肾救母,他们都没有丢弃“孝”这一本质,并付诸实践,向世界诠释“孝”的含义。可前不久,上海虹桥机场发生的那起弑母案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神经,只因母亲手头拮据拿不出更多的生活费,那位青年把刀刺向了生母,这不荒谬、可怕吗?只能说,在这个独生子女居多的年代里,大多数青少年在成长中背离人性的原点太远了,忘记了什么是孝。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孝心,尽一份为人子女的责任,重新把“孝”这一优秀品质发扬光大。于原点处,书写对父母长辈的敬爱。
  有一首歌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也是人性的原点。还记得戴安娜王妃远赴非洲探访灾民并拥抱艾滋病人吗?还记得郭明义数十年坚持雷锋精神,把爱送给有需要的人吗?还记得“微尘们”的善行吗?他们都向世界提供了一份爱,使世界和谐而温馨。然而,李启铭“我爸是李刚”的狂妄,药家鑫撞人的恶劣行径让我们黯然神伤。为什么他们都不懂得珍爱他人的生命?不懂得爱惜弱势群体?是因为他们把“爱”这一品质丢弃了!回到人性的原点吧,找回那一份爱心,重新学习敬畏生命,勿再误入歧途。
  在纷繁的大千世界里游览久了,何不回到人性的原点?用心感受善、孝、爱的力量,用心践行。回到原点,重塑人性之美。
  
  【亮点品味】
  本文有两大亮点:其一,从内容看,材料丰富而贴切。考生纵横时空,大开大阖,古诗文名句、典故、歌词信手拈来,特别是特蕾莎修女、皮埃尔神父、孟子哭竹生笋、黄香温席暖父、伯愈挨杖伤老、子贡借米孝母等经典素材展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史功底和阅读积累,而“黑心棉”“地沟油”“上海虹桥机场弑母案”“我爸是李刚”等时鲜素材的运用,凸显考生关注生活的细致和积累素材的过人之处。其二,结构完美,层次清晰。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行文思路,条分缕析,思路清楚,结构严谨。主体部分从“善是人性的原点”“孝是人性的原点”“爱也是人性的原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板块清晰,议论中肯。
  供稿 陈新国

2011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广东卷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