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 ID: 151018

[ 佚名 文选 ]   

信息15则

◇ 佚名

  新闻一束
  ●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
  备受关注的第三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日前在苏州大学颁出,大奖———在场主义散文奖空缺,这也是在场主义散文奖举办以来大奖首度空缺。本届提名奖由作家夏榆的《黑暗的声音》、冯秋子的《朝向流水》、资中筠的《不尽之思》三部散文专著获得;史岚、野夫、艾云、王必昆、胡冬林、摩罗、苍耳、嘎玛丹增、南子、柴静等10名作家的单篇散文获新锐奖。在场主义散文奖是目前为止中国文学界唯一以鲜明文学观念为旗帜设置的文学奖项,由在场主义创始人、散文家周闻道和新生代企业家李玉祥联手发起,该奖以其年度单部作品奖30万元、总奖额50万元的高额奖金,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学界民间文学奖的最高纪录,被誉为“华语散文民间第一大奖”。它以散文性和在场精神作为评判作品的价值尺度,旨在振兴散文创作,重构文学价值,捍卫文学尊严,引领21世纪汉语散文发展趋向。本届散文奖候选的散文专著达230多部,散文作品500多篇。鉴于2011年汉语散文的总体状况,按照宁缺勿滥原则,评委会决定大奖空缺,奖金结转,用于在场主义散文奖的成果展示。
  ●麦芒获第20届柔刚诗歌奖年度主奖
  第二十届“柔刚诗歌奖”颁奖仪式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30多位著名诗人和学者应邀参加了此次盛会。吉狄马加获荣誉奖、麦芒获本年度主奖、王西平获新人奖。共有68位诗人获主奖提名,131位诗人获新人奖提名,共收到500位参选诗人材料。“柔刚诗歌奖”由诗人柔刚出资设立于1992年,至今已历20届。该奖为当代中国最早由个人出资设立、并坚持至今的全国性诗歌大奖,旨在褒奖优秀诗人、发现诗坛新秀,推动现代汉诗的发展。“中国南京﹒现代汉诗研究计划”自2007年起接手第16届柔刚奖的评选工作以来,对柔刚奖奖项、奖金及评选方法逐年进行调整完善,在每年年底,评定当年度优秀诗人奖主奖一名,新人奖一名。本届“柔刚诗歌奖”荣誉奖授予诗人吉狄马加,“以褒奖他多年来持之以恒、日益丰茂的民族书写在全球化语境中形成的极具文化根性、普世情怀和人文魅力的卓异的诗歌品质”。在“第五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全球化时代少数族裔的诗歌写作”研讨活动中,诗人们一致肯定了以吉狄马加为代表的中国少数族裔的诗歌写作,认为诗人没有回避碎片化的时代境况,而是深入到生命的源头和文化的根性去“寻找被埋葬的词”,在故土的超验世界里倾听另一种声音。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在京首发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首发式暨乡土文学创作研讨会日前在北京鲁迅文学馆举行。与会作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乡土小说应是当代文学中最为辉煌的部分。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具有长达数千年的乡土文化,乡村的发展与变化成为中国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杆,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对此,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雷达表示,时代变迁为文学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但即使这样,乡土文学依旧不会绝迹。他说:“无论现代化和高科技如何发展,乡土文学的诗意以及对人心灵的滋养都是不容忽视的。”雷达指出,对于中国来说,乡土文学的话题永不过时。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乡土文学还有很多资源可以继续挖掘。“要知道我们的文化根源在哪里、如何清醒地看待中国农民,以及中国文明在世界的地位。所以对我们来说,乡土文学并不过时,是需要温故而知新的。”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则认为,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文明开始出现崩溃。“乡村更多的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土地不产出一粒粮食和一寸纤维,乡村文明没有了载体。”不过,在孟繁华看来,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小说题材的终结,反而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乡村文明的终结不等于乡村小说题材的终结。乡村文明的崩溃,使作家们开始书写新的乡土文学,城乡交界处的题材得以显现出来,从而为乡土文学提供了另外一个版本。”
  ●《人民文学》2011年度中短篇小说奖揭晓
  第二届《人民文学》中短篇小说奖(2011年度)颁奖典礼日前在袁崇焕的家乡——广东东莞市石碣镇举行。《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副主编宁小龄等主办单位负责人和部分评委代表、获奖作者等参加了颁奖典礼。获得本届《人民文学》年度中短篇小说奖的作品及其作者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其中,青年作家计文君的《剔红》获得中篇小说金奖,旅美华裔作家哈金的《作曲家和他的鹦鹉》获得短篇小说金奖。蒋峰的《花园酒店》、余一鸣的《入流》、汪若菡的《那年夏天的吸血鬼》分获中篇小说年度奖,邓一光的《深圳在北纬22°27′—22°52′》、东君的《听洪素手弹琴》、邵丽的《挂职笔记》分获短篇小说年度奖。据了解,设立于2011年的“石碣崇焕杯”《人民文学》年度中短篇小说奖由人民文学杂志社、石碣镇人民政府和东莞市作协共同主办,每届的获奖作品均从《人民文学》上一年度刊发的中短篇小说中评选产生。
  ●阿莱汉姆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挂牌成立
  近日,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在南京大学挂牌成立。肖洛姆-阿莱汉姆是犹太文豪,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剧本,诗歌,评论,并以短篇小说著称,作品被译成70多种文字。茅盾是我国大力推介肖洛姆-阿莱汉姆的第一人,早在1921年,他就以“P生”的笔名介绍这位犹太文豪。此次成立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中心,正值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和南大犹太文化研究所成立20周年,同时集中开展肖氏作品的系列学术文化交流活动。上海市文史馆馆员、翻译家、肖洛姆-阿莱汉姆研究专家姚以恩担任中心主任。姚以恩长期致力于肖洛姆-阿莱汉姆作品的翻译和研究,1957年翻译出版的肖氏代表作《莫吐儿》以七种不同版本印行了几十万册。
  ●何建明推出长篇小说《三牛风波》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长篇新作《三牛风波》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三牛风波》主人公之一焦三牛清华大学毕业后,身怀忠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拳拳爱国之心,献身祖国最需要的领域、最艰苦的地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组织部门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的大环境中,并迅速成长为扎根当地的合格领导干部。在作家的笔下,一批投身老少边穷地区,支援西部建设,以焦三牛为代表的清华大学学子形象跃然纸上,反映了当代青年坚定信仰,在艰苦的实践中实现崇高理想和追求的爱国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剖“三牛风波”,作家还展现了一批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为实现当地经济跨越式发展,解决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抛弃个人得失,敢为事业网人才的当地组织系统的领导干部。“三牛风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党组织部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用改革办法和创新思想引进人才优化队伍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反映了党的干部为国家和民族做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的精神。   ●阎连科《北京,最后的纪念》出版
  阎连科的长篇散文《北京,最后的纪念》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三年前,阎连科搬到了北京南郊的711号园居住,“最初踏进那处园子时,一望无际的绿色触目惊心,使我惶惑愕然”,作者说这是自己一生最为奢靡的一段诗栖人生。这自然是确切的,在北京这样喧扰的都市里,竟有如此的一片清静,怎不让人惊异?受美国作家梭罗简单生活观念影响的阎连科,与之极大的区别是,他没有像梭罗跑到人烟稀少的荒野去隐居,而是意外地获得了都市中的田园梦,足慰平生。虽然,这个梦很容易破碎,三年后即结束了,但也够他度过一段惬意的生活,并做各种各样的田野“试验”,《北京,最后的纪念》一书藉此而成。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是脆弱的,阎连科奢靡的田园生活仅延续了三年时光,城市建设的大潮终究席卷到了这里。“我曾经设想让自己的生命和写作了结在这711号园中53号院的人生轨迹,像蚂蚁的行走路线样,随便被一只脚和一阵风就给改变了。”幽静的田园梦想只能在喧扰的罅隙间去做,但其稍纵即逝的脆弱感经不起都市巨人的小指一弹,即烟消云散。南柯黄粱之后,留给阎连科的是无限的怅惘,虽然他也幻想过重建一个新的园子和庭院,但更加切实的影响是作为一名作家的职责,“我的写作永远不能离开现实,我说的是今天的现实不是昨天的现实。”田园的意义,是因为其深植于现实的土壤,两者的交错缠绕,共同指向一个真实而充满希冀的世界,这为阎连科所期望。
  ●梁衡推出最新作品《官德》
  散文家梁衡所著的《官德》一书日前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提出,德是人的行为规范,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而官员又更多一层,这就是怎么用权。权力,对官来说有两重性:一是可以为百姓办事,服务社会;二是可以为自己谋私利,甚至欺压百姓。好官坏官由此区分。没有约束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该书认为,对权力的监督可以使官员变成一匹奋蹄腾飞的千里马;而对权力的放纵亦可以使他变成一个为所欲为的魔鬼。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起都是先从干部准备做起;而它的衰落也是先从吏治腐败开始。该书提出了若干治理的办法,如领导带头,使有楷模;严刑峻法,使不敢犯;民主监督,使不能犯;还有就是道德教育,使之良心发现,自我约束,不该去犯。作者认为,这几条中,制度约束、民主监督是最重要的,对官员个人来讲,自我约束、正确对待权力则是内因。那么从道德上来说,近年来官场又有哪些变化呢?或者说出现了哪些坏风气呢?作者对官场观察有年,提炼出官场道德之坏的主要表现,即私、贪、假、惰、媚。而对于如何惩治其害并重整新风,作者亦对症下药开了十味“药方”:为公、为民、诚实、敬业、廉洁、独立、坚定、谦虚、坦荡、淡泊,并据此辑为《官德十讲》。这十个方面主要是针对官场的现状和时下官德的种种表现,也兼顾总结古代为官的伦理道德,系统性地阐述加强官德修养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十讲”又可大致分为两组,前五讲主要是围绕权力和工作,是以德施政,以德辅政;后五讲主要是围绕个人修养,以德自立,处世待人,“以吏为师”,给社会一个榜样。
  ●格非回忆马原当年曾多次劝他不要写作
  格非日前回忆,当年自己在华东师大学习时,马原经常来玩,“我跟马原交往了这么多年,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他劝我好好写小说,而是他不断地劝我不要写小说。我记得第一次跟他见面,把作品给他看,他问我,在学校教书吗,我说教书,然后他说,你在大学做个老师平平安安过一生岂不太好,干吗去写作?这个文坛一团漆黑,不要写。这是我第一次见他,他叫我不要写”。尽管这样,格非还是写了,“很多年后在北京,他有一天突然跑到我家,说,你怎么还在写东西?不要写,他说你看看某某某都成了名作家,这个文学还有什么意思吗?”但是在2010年,马原很严肃地给格非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马原说,“我要跟你谈谈生死事情”。就是那一次,格非全面听了马原讲述自己的生死观,也就是《牛鬼蛇神》里面哲学的思考。写完小说,马原第一时间发给了格非。格非为老友突然回来写作感到非常高兴,“我期待着在作品中跟他完成一种交流。一个普通的句子,大家看起来很平常,但我知道那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从哪来的,跟当年的西藏、跟他给我讲的许许多多的故事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只有我们老朋友之间才会有那种心领神会”。
  ●张贤亮预言将来的文学是“做”出来的
  第二十二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日前在银川落下帷幕。其间,王蒙、于丹、叶永烈、张贤亮、九把刀、郭文斌等著名作家和知名学者与现场600多名读者围绕“读者大会”的主题“读者至上,享受阅读”侃侃而谈。兼有作家和企业家双重身份的张贤亮,现场大胆预言:将来的文学不是写作出来的,是做出来的。张贤亮结合自己一手打造经营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文化经营理念,提出了“立体文学”概念,“这样一片荒凉的土楼子,凭什么会成为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因为文学,我用文学的思路打造它,用文学构思经营它,用文学的素养管理它。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是立体文学的先行者。”他还发出预言:200年以后,阅读的形式将改变,随之写作和传递的形式也会改变。“将来的文学不是写作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所以书面文学的作家大可放心,人们会看经过大制作转化成新形式的作品。”
  ●薛忆沩认为写作是一种智力游戏
  作家薛忆沩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每写一个东西,都想要有结构的突破。《白求恩的孩子》是由33篇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互相穿插,都不是独立的故事,都有很多枝节,所有枝节都勾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经历。写作对我来说是快感来源,是情感的表达,是智力的游戏。《白求恩的孩子》是我在加拿大作家格尔·斯科特的写作课上的期末作业。参加这种写作课程本身没有什么影响,我当时有野心想用双语去写作,上写作课可以逼着自己写英文的东西。但其实故事是童子功,但我们如果用英文写作是没有这一块的。课堂上老师发现我故事非常好,结构非常好,他就会很奇怪,每节课他都会念我的文章,每次我都会得很高的分数。斯科特是加拿大很出名的现代派的作家,他有一本新书名字是《WHO IS I?》,这么明显的语法错误,肯定是他在做语言的革新,他是这么个人。但是他很宽容,什么文体都能接受,可以让你按照自己的路子走。薛忆沩说:我的文学观点就是文学还是存在主义的,是关乎个人的,但中国文学史里没有关于个人的部分。我总是要往里面走,这是我的写作方向,确实和很多大陆的作家不一样。   
  ●娜塔莎·特雷塞韦获授美国桂冠诗人
  46岁的普利策奖得主娜塔莎·特雷塞韦日前获任为下届、也是第19位美国桂冠诗人。她将取代现任桂冠诗人菲利普·莱文。任命来自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年俸3.5万美元,诗人可以务实,也可以务虚,任务只有一个,让美国人民对诗歌多些关注。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斯·毕灵顿赞扬特雷塞韦女士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历史学家”,其诗歌“深入个人或群体、童年或百年前的历史表层之下,探索我们皆须面对的人类斗争。”特雷塞韦现任埃默里大学创意写作教授,1946年生于密西西比,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她也将因此成为1993年以来的首位非洲裔桂冠诗人,以及历史上获授此职的第二位南方人。2007年,她以诗集《国民卫队》获颁普利策诗歌奖。目前,她还在密州桂冠诗人任上,亦由此成为史上第一位国家级和州级的双桂冠拥有者。
  ●哈瑞·马丁松《阿尼阿拉号》中文版面世
  瑞典国宝级作家、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瑞·马丁松的长篇史诗《阿尼阿拉号》简体中文版近日由世纪文睿出版社引进出版。《阿尼阿拉号》由103首诗歌组成,这103首诗风格各异,包括韵体、自由体以及朗朗上口的民谣歌曲。该书讲述了人类因地球受到放射物质毒害而无法居住,被迫乘坐飞船离开逃往火星,其中一艘载有8000名乘客的阿尼阿拉号飞船最终失控,脱离原定航线而坠落在茫茫太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是这艘飞船的电脑,一台不仅在智力上超越人类,同时深藏情感,在目睹地球毁灭之后哀恸致死的电脑。飞船起飞20年后,仍未驶离太阳系,最后一名乘客在25年以后死去,而飞船还要行驶15000年才能抵达另一颗恒星的边界。哈瑞·马丁松自1929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鬼船》开始,陆续发表诗集近十部,长诗《阿尼阿拉号》、长篇小说《荨麻开花》等四部、舞台剧《魏国三刀》及广播剧多部、散文集六种。1949年被选为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与瑞典另一位作家艾文德·雍松分享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华裔环境科学女作家作品入围加州著作奖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开卷有益,由爱书人与独立书评担任评判的第31届北加州著作奖日前在旧金山总图书馆颁发,分为六类的北加州著作奖意在表扬当地优秀作家,其中由华裔环境科学作家王敏儿(Kathleen M. Wong)合著的《旧金山湾区自然史与加州自然历史指南》获得入围。母亲来自中国大陆,华裔第二代王敏儿在湾区土生土长,她与共同作者Ariel Rubissow Okamoto花了4年的时间收集数据、研究、撰写,完成《旧金山湾区自然史与加州自然历史指南》。王敏儿表示,这本著作主要关注的就是湾区自然环境发展的历程,包括旧金山湾如何一步步在地形变化中形成,以及沿海湿地消长情况,而其中所触及的一点,就是全球气候变异将如何为湾区环境带来改变。“讲到气候变化我们第一印象都认为这是全球性问题,但其实气候变化已经正在对湾区造成改变,这本书就是希望帮助大家认识湾区自然环境,以及思考未来可能面临的改变。”虽然当天入选一般非文学项目奖项的《旧金山湾区自然史与加州自然历史指南》最终并未拿下优胜,但王敏儿认为入围本身就是一项令人高兴的殊荣,且能获得书友的青睐也是继续写作不可或缺的动力。
  ●德国女作家费利西塔丝·霍佩获毕希纳奖
  51岁的德国女作家费利西塔丝·霍佩日前获得了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大奖——格奥尔格·毕希纳奖。负责遴选获奖者的德国语言文学院5月15日宣布,霍女士的小说作品反映了“冒险家、骗子、探险者和饭桶们的世界”,因此获奖。这句评语点明了霍佩小说喜中有忧的特色。德国公共广播电台ARD报道说,听闻得奖,霍女士“大喜过望”。“这真是个大喜事,可它也是负担。”她在柏林说,回望它悠久的传统和历届得主的盛名,这个奖带来的还有一份特殊的责任。1960年12月22日,费利西塔丝·霍佩生于德国北部城市哈默尔恩,在多国修习文学、神学、意大利语和俄语。自1996年的小说处女作《美发师的野餐》起,她已经出版了五部长篇,以及数本短篇与随笔集。她的小说新作于今年3月上市,书名就叫《霍佩》,但此书并非自传,而是女作家本人梦幻般的、想象中的人生。毕希纳奖由德国语言文学院创办于1950年,以19世纪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1813-1837)命名,奖励作出重要贡献的德语作家和诗人。该奖去年提高了奖金,由往年的4万欧元升至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5.57万元)。

信息1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