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17

[ 马娟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细节品读之探究

◇ 马娟

  品读文本细节,是对文本的一种关注、一种发现、一种体察、一种创意,也是一种阅读方法,更是一种阅读习惯。关注细节品读的背后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品读细节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流露,教学风格的表达,教学基本功的展示。它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智慧的光芒;它看似简单,但简单中孕育着深厚的底蕴。关注细节品读,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便会充满了生命活力;关注细节品读,我们的课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生成出更多的美丽。所以,阅读教学应关注细节品读。
  潜心会文——读中品味
  1. 潜心会文,细节处对话。阅读课文时,如果能对细节处细细地品读一番,可以更深、更全面地去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品的思想,享受语言的风格,达到对文章“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认识效果。这里的品读,就是要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体现作者独到感受的精彩画面、重点语句、点睛之笔进行细细品析,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教学中教师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品读这些细节的过程,就是咬文嚼字、推敲词句、揣摩感悟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重视细节处教学,化教学于无痕,通过细节教学,为孩子们展现一个广袤丰美的语文世界,一个神奇绚烂的语文天堂。《桥》这篇文章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多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教学时,可在“细节”上做文章,通过潜心会文让学生体会老汉像一座山这一情感。课堂上应该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这方面的能力更应着重培养。文章的主旨是老汉如山亦如桥,说他是山,因为他的镇定,临危不乱;说他是桥,因为他如桥一般连接着乡亲们的生与死,他搭起了乡亲们通往生存的希望之桥。在指导学生学习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先默读,然后找出使自己感动的细节,用笔在边上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课堂静悄悄的,学生在与文中的人物进行着对话。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后,有了自己的一两点感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点拨,将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印象深刻的内容及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的重点,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学习。
  2. 读中品味,深入推敲。“读中品味”是一种读书的状态,是读者在与文本心与心的交流过程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并进入一种情境,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它的意境和韵味。词语是生活中被提炼的智慧,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品读,一个词往往就可以扣动孩子语文能力、语文情感的琴弦。词语教学必须要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品读,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词语的情感,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这样词语才会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与生命力,才会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真正融入学生的精神生活里,与精神同构共生。《晏子使楚》写了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学习课文时要让学生从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品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妙。首先从词语的字面上指导学生体会“尊重”的意思,再体会“不尊重”“不得不尊重”,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后引领学生感悟“尊重”背后的意蕴,就是晏子的那份口才与智慧。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引领,学生对这份“尊重”已经体会得非常透彻了。对于词语教学,我们老师最常用的方式是就词解词,反而忽视了我们最该引领学生去品读的那一部分,那一个个充满意蕴的词语,在教师枯燥的操作中失去了生命和活力。教师就是要创设语境让学生层层深入地去推敲、揣摩,去领会词语的不同魅力,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
  推敲揣摩——多元探读
  在语文教学中的读,不应该是随便的读,毫无目的的读,也不是单单只为了理解课文内容而读,而应该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用法,品味文字所蕴涵的情和美,品味语言文字表达效果的神奇,使我们的课堂弥漫着语文的芬芳。
  1. 推敲揣摩,悟“情”。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文章中不乏优美语句、精采片段,极富表现力。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激活语言,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让学生体会到作家炼字的精妙,让语文课上得语文味更浓。例如:《伯牙绝弦》抓住“知音”一词贯穿全文,知音是全文的命脉,千年难觅一知音,因为有了知音,伯牙的音律才如此的美,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矣!因为没有了知音,伯牙才绝弦,终身不复弹,可谓是千古知音,千古绝唱,要与作者形成对话,才能感悟文本的内在意韵。教材的背后是作者,是编者,是“人”,我们要尝试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编者对话,努力把握他们的思路与编写意图,感悟文本的内涵。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以语言为抓手来阅读文本,在组织学生活动时以正确运用语言为要求,让他们在文本的比较品评中品读,才有可能上出有语文味的课来。如《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深情地引导,战象走了,让我们不要打扰它,轻轻地读题,在这轻轻声里我们仿佛看到了嘎羧26年来的孤独与落寞;让我们坚定地读题,在这坚定声里,我们又感受到了它的坚强与执著;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题,在这一声声深情的呼唤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令人饮泪歌颂的英雄,它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有了教师语言的启发,学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创造性、阐释性的语言,其实是对文本深层的解读,是对学生巧妙的引导,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2、赏析品读,悟“美”。文章中蕴涵着美的因素,赏析时,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便可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欣赏境界。有时也可恰当地运用辅助手段,渲染情境气氛,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课文的情境中,播放一首动情的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作导入,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领进作者对母亲的深沉回忆中,通过品读其中那些细节描写的语句去体会可贵的亲情。在研读了课文后,让其中一位学生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话题,搜索和梳理自己在这方面的体验,并进行叙说。在学生叙说时,播放动情的音乐,在感动的氛围中,学生将自己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感动事迹娓娓道来,还说出了一直以来想对母亲说却又说不出口的真心话。学生那一番对母亲爱的告白,感动了同学们,大家感同身受,泪流满面。学生进入了情境,语言表达如诗如画。
  3. 多元探读,情感与想象齐飞。在教学中最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学生是学习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是教育生命的希望所在。一旦学生的感情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学生通过想象思考,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一神话故事时,抓住课文空白处,鼓励学生大胆创编,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文中有这样几处:看到人们没有火的痛苦,极富同情心的普罗米修斯会怎么想,怎么说?人类终于有火了,个个欣喜若狂,他们会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被鹰啄食肝脏,可他始终不屈服。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教学中这三处句子的训练,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层层深入,循序渐进,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深刻地体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如《天鹅的故事》引导学生扣住“胸脯和翅膀”“腾空而起”“石头似的”发表见解。教师相机点拨:“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以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腾空而起”,“石头似的”,说明老天鹅的坚决。谁来做做这个动作,老天鹅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以什么作为代价?你觉得老天鹅怎样?生想象,在脑海里慢慢地放映这只老天鹅接二连三撞击冰面的镜头。文中前后三次出现天鹅的叫声,声外有音,言外有意。教师放手让学生感其情,悟其理,化其神,充分调动学生潜能,让他们在欣赏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融合了个性与创造的培育,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的生命得以自主发展。
  激活思维——拓展应用
  1. 写中求读,读写结合。重视阅读教学与写作应用的联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让阅读教学较为直接地为写作服务。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往往会调动起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知识的积累,把写中求读的积极性与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读写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种形式的反复训练中提高的,老师要在课堂上、在平时,多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随着学生写的层次的提高,各种形式的说也要紧紧跟上:说课文大意,说对词语、句子的感悟,说对感情的体悟,说自己学文后的感想等,对学生说过的内容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写的练习。随堂小练笔的设计应该机动灵活,将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读和写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了思维,使学生的想象纵横驰骋。如教学《掌声》,在课行将结束时教师及时总结:爱,不仅仅是掌声,爱是同学之间的互助,爱是老师的谆谆教诲、母亲的千叮万嘱,爱是当别人身处困境时一个鼓励的眼神,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你愿把这掌声、这爱献给谁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课堂营造的意境之中,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写到,把爱献给父母、老师、灾区的孩子,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他们不仅得到了掌声,也得到了爱、自信,以及对别人的爱心,学生对掌声的认知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写作训练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和感情,是对课文的延伸理解,让学生在认知中引发共鸣,激情达义,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渗透写作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 拓展应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无声却有情,那是作者的心声。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浸润”在书中,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就像“春江水暖鸭先知”那样去知水之冷暖,知流之急缓,知味之苦甘。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倾听”文本,我们在教学时对文本的关键词语不能简单地做一般的词语解释——读读、写写,要通过品评词语这一路径去领会作者之思想,体味作者之情感,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化的重要内容。教学《爱如茉莉》,问学生哪些细节打动了你?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爱?学生找到了“紧握着妈妈的手”“麻木”等细节。接着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爸爸为什么要握紧妈妈的手,想象当时爸爸妈妈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认真聆听文本无声的声音,触摸文本的“体温”。学生联系到自己的父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写下来,把理解和内化落到了实处,语言能力在拓展运用中得以提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资源,引领学生抓住细节品读文本,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通过抓细节品读教学,引领学生进行细节品读,激发了学生深入、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探索精神。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实验小学]

阅读教学中细节品读之探究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