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先生生前曾预言:21世纪是先进思维的世纪,谁拥有先进思维,谁就拥有高素质、高科技,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教会学生多种有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大有裨益。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有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不少人提到便生畏,它就是感悟。感悟,本是人们对自然或社会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以前的文论都认为感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神秘莫测,不可名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面说得更玄乎:“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于是感悟也便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实,感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以道得清,说得明的。每个人都有感悟,但不是每个人都善于感悟。当我们的观念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是非恩怨,而是通过比较分析,抓住问题实质的时候,这种感悟才是准确而深刻的。当我们的思维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而是建立了崭新的信息通道,对事物形成了全新认识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感悟才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不可能那么准确深刻,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该鼓励。同样,创造性也并不要求人无我有,只要在同龄人中这种感悟具有率先意识,就是创造。比如:我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作文,题为《让路》。内容是两辆客车,为了争抢客源,都想尽快地驶过一座不宽的桥,其中一位老司机为了安全,主动让开了道,结果却引来了售票员(车的主人)的指责。这位学生在结尾颇有感触地写道:“这位老司机若不主动让道,弄不好就会车毁人亡。在有些人看来,退让是妥协,是懦弱,是不思进取;可我觉得有时侯退让是宽容,是理智,是一种更为独特的进取方式!”中学生能有这样的感悟难道不是创新吗?
倘若你留心的话,课堂上,作文本里皆可见学生的感悟。非常遗憾的是,我们教师有时候并未重视这种感悟,没有把它作为思维——一种最活跃、最高质、最高效的创造性思维——来训练,只是作为一种好的语句来看待罢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其感悟能力意义重大。感悟看似玄虚,但作为一种思维能力还是可以通过有序而有效的训练得以提高的。
那么,怎样引发培养感悟呢?明末清初的学者陆世仪曾说:“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头始出,如石中皆有火,敲之不已,火花始现。然得火不难,得火之后,须承之以艾,继之以油,然后火可以不灭。得悟亦不难,须继之以躬行,深入以学问,然后悟可以常继。”
这段话告诉我们引发培养感悟至少要有三个条件:一要工夫不断,二要深入以学问,三要躬行。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是:
一、 丰富的信息积累是感悟的前提
古人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时。”(袁守定《占毕从谈》)平时若是工夫不够,储备不丰,要引发感悟怕是很难。因此,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下列两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积累。
1. 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尽管中学生课业负担重,但他们的生活依然五彩斑斓。可以积累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情感与理智、成功与失败、道德与法律、理想与现实;校园花絮、家庭纷争、社会热点、世界风云……现在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譬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同学们尽可以用心搜集,要像商人采货一样,只稍稍风闻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直至弄到手方肯死心。
2. 对思想观点的积累。思想积累一方面来自课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吸收教材中的哲理,在分析的同时,提醒学生学习领会并积累下来以备写作之用,指导学生背诵大量的名言警句也是颇具成效的。另外网络上面的一些跟帖,不乏真知灼见。善于吸取别人的思想精髓为己所用,未尝不是件大有裨益的事。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值得感悟的细节,这样写出来的感悟才是独具思想内涵的。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生活和思想的有效积累,犹如鸟之长成双翅,这是它展翅高飞的先决条件。感悟的过程仿佛是蚕儿吐丝的过程,没有大量的吸收,哪能有绵绵的倾吐?平时勤于积累,“工夫不断”,思想活跃,说来神秘的感悟也就离你不远了。
二、 灵活的思维方法是感悟的关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深入以学问”的基础上,引燃感悟火花的关键在于灵活的思维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常用来引发培养感悟的方法有:
1. 发现问题法。也就是要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了”。学了《变色龙》,可以谈“变与不变”,要求阐明: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时为什么总在变?但他有一点自始至终都没有变,那又是什么?你能否从生活中感悟出一些“变与不变”?经过启发,有人说:“商家促销的手段可谓千变万化,但他追求利润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也有人说:“王老师的教学方法不断在变,他追求教学高效的用心却从未改变。王老师教的学生不断在变,可他对每一届学生的关心始终没变。”还有人这样说:“从小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母亲为我换了一个又一个枕头,枕心有棉籽的,有绿豆壳的,还有溢出一股股药香的。枕头老在变,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颗不变的心,那就是爱。而这种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延续。”再如学了《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谈“金钱与亲情”,要求阐明菲力浦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为何前后判若两人。其根源何在?对他们的这种做法,你能否理解?为什么?
2. 质疑法。对一些定论也可提出疑问,多问几个“是这样吗”。“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任人唯贤,用人不疑,诚实谦虚,尚知‘取信于民’,这能叫‘鄙’吗,”“果真名师出高徒吗,”“果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生疑,又要引其善疑,更要能释疑。
3. 发散思维法。这是最能引发感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经常提供一些具有多种答案的题目,在教学中,教师要破除思维定势对学生思维的干扰,引导他们的思维向新的或多个方向探索。
我曾经让同学自读《项链》一文,启发他们能不能为玛蒂尔德说句公道话,因为过去人们一直批判她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为了一夜的欢乐,付出十年辛苦的代价。有个同学这样写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更何况年轻漂亮的姑娘、少妇?借条项链,不慎丢失,难道就该受到指责?她用十年的辛勤劳动还清自己的债务,维护了做人的尊严。她能吃苦,有勇气,讲信用,她比那些靠出卖灵肉来享受的人要好上千百倍!这样一个具有进步人格的人,我们就忍心因为她的一点虚荣心去指责她,批判她?
瞧,这种“反弹琵琶”式的议论还确实能让人耳目一新。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唱反调一定要联系现实,不能凡事都来一个唱反调,来一个多角度,而且自以为“逆”得有理,思维灵活。否则,感悟就与真理背道而驰了。
“发散”不仅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还可以从正反对立两方面去思考。如:我们谈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可正面赞颂他学习刻苦的精神,反面指出刻苦读书大可不必摧残自己的身体,倘若今天的学生人人仿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4. 辩证法。辨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而且直接反映了人们认识的水平。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先传授相关的辩证法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并使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辩证分析的能力:(1)矛盾分析;(2)现象与本质分析;(3)数量与质量分析;(4)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5)因果分析;(6)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7)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8)内容与形式分析;(9)内因与外因分析;(10)纵向与横向分析。教师可以利用辩证法的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指导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问题的实质。辩证法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由此而形成的感悟才是科学而准确的。
三、 坚持不懈的实践是感悟的保证
感悟能力,作为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已经能达到迁移的基础上,还须经过反复地运用,才能形成牢固的能力。沿着这一思维轨迹行进,顺理成章的结论是:实践(也就是“躬行”)是完全必要的,不可少的。在实践中,作为学生不仅要悟其情、悟其趣,更要悟其理。不仅要在学校实践、体验、感悟,而且要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引发新的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都市洋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