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C 2.D 3.A 4.C 5.B 6.B 7.C 8.A 9.(1)女儿太不成材了,我不忍心杀了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2)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坐在垆前卖酒。[译文]略 10.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11.(1)青玉案 元夕(2)这个女子孤高、淡泊、自甘寂寞。使用了反衬手法,元宵夜灯火越热闹,越显示出“那人”的孤高、淡泊、自甘寂寞;而穿戴华丽,坐着“宝马雕车”的妇女们,又进一步反衬、突出了那人的性格。(3)这个女子象征自己不同流合污,与众不同的高洁人格。12.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厌世态度以及一种绝望情绪。13.(1)提醒:从旁指点,促使注意。说秋天和白露是生命的提醒,赋予秋天和白露以人的感情色彩,读起来很亲切温暖。(2)倜傥:风流潇洒。写出了苏轼在文明衰败年代的洒脱、豪迈。14.一方面,白露会给胡杨、枫叶和蒹葭留下鲜明的季节特征;另一方面,作者又用这些景物特征烘托出白露自身的时分特点,突出白露和秋天的密切关系。15.作者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正面阐述,八个字表达了一种美好的妙不可言的境界;其次,用陈子昂诗歌的高远境界作衬托;再次,和日本作品《枕草子》对比,突出这八个字的美丽境界。16.作者认为,苏轼面对个人的不幸境遇,面对宋朝的文明衰退,乐观豁达,潇洒风流,尽情享用无边秋色。所以说苏轼不负清秋。
村上春树:塞林格最狂热的阅读者
毛丹青
美国《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去世,享年91岁。他告诉了世界谁是垮掉的一代,谁是叛逆的英雄。在日本,因为村上春树是他最狂热的阅读者,不仅在2003年重新翻译了这部原著小说,而且还跟人合著《塞林格战记》,把字里行间的原始感受说得非常透彻,成为解读塞林格作品的一大经典。
其实,村上春树解读塞林格之所以成为经典也是因为2003年的一段曲折经历。当年,村上春树花了整整三个月重译《麦田里的守望者》,而这本世界名著的日本版权落户于白水社,其他出版社谁也不敢问津。事后,村上春树承认自己想翻译《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愿望由来已久,不过,在他还未成名的时候,出版社十分冷淡,几乎都忽略了作为英文小说翻译家的村上春树的存在,这个经历让他很不爽。后来,他的愿望一直持续到了2003年,这一期间得空儿就阅读塞林格的原著,尤其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爱不释手。最终,圆了他翻译塞林格这场梦的起始还是来自于白水社的一个电话。
后来,当村上译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封面已经确定,即将诞生的时候,有一个意外令村上春树郁闷。因为,塞林格的美国代理商通知白水社,这回只认可村上春树的新译本,但不认可他为此译本写的长篇解说。这个郁闷一直到《塞林格战记》重新把不见天日的长篇解说拿出来才让村上春树出了这口气!眼下,东京各大书店正在热销村上译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同时《塞林格战记》也一再增印,腰封上标明“收录了译者消失过的长文解说”。
村上春树赞美《麦田里的守望者》,认为塞林格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了深刻的真实。接下来,他的评价是:“这部小说最大的魅力莫过于主人公从未长大这一点,一个类型的错误老是犯来犯去,从来就没个结论。换句话说,不明白的就是不明白,这其实才是最有风格的小说。”
实际上,一个把写作当成老牛口水一样持续不断地往外流的作家与一锤定音的作家能有如此触电的契机,看上去也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前者是村上春树,因要揭开少年时代为何随大流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后者是塞林格,把自己的人生锁定到了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另外,村上春树是一位写小说的工匠,生活起居近似康德,他不仅懂得异域文化中什么是实力,而且善于把握时机,这跟他写出小说必火是有直接关系的。
村上春树之所以看好塞林格,并不是单单从世界文学的大文本中解读,而是从他常年客居美国的经验中体会而成,他说:“塞林格让我感到温暖,《麦田里的守望者》不再让自己觉得孤独。”
村上春树版《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书名完全拒绝了意译,而采用了原著的书名《Catcher in the R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