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中要大胆巧妙地打开“说”的窗子,营造“写”的氛围,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话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苏教版教材都是文质兼美、情深意长的文章,留有学生想象的空间。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巧借文本的“旁白”, 打开“说”的窗子,引导学生想象、交流、思考、表达,让他们有 “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之感。
在教《槐乡五月》一文时,学生在感悟“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这句话时,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还能像什么。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的说:“有的槐花聚在一起,远看像一堆棉花糖,近看像几个小姑娘围在一起做游戏。”有的说:“有的槐花像一群小姑娘穿着白色的连衣裙,微风吹来,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如今小学生接受能力增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涵着极大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努力挖掘文本中的各种有利因素,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情景的同时,还要营造“写”的氛围,鼓励他们大胆地写。
《碧螺春》一文末尾,作者引用外国诗人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真是匠心独运,既借此抒发了感情,又深化了主旨。抓住这一蕴含深情的写法,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安排了这样一项练习:
“请你仿照外国诗人诗句的写法,也来写一句诗,赞美一下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外国诗人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你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描写碧螺春采摘、制作的内容),看看哪些写得最美,哪些情景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阵默读、沉思之后,学生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生1: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俊美的身影。
生2: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灵巧的双手。
生3: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采茶姑娘飞扬的神采。
生4: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焙茶手叉开的五指。
生5: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山村的万家灯火。
……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撞击,就立即放射出如此灿烂的火花。
突然,一位学生举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写一首‘古诗’来赞美碧螺春?”
“真是个好主意!”我立即称赞道。紧接着,我对大家说:“请同学们仿照古诗的写法,写一首小诗,来赞美久负盛名、令人陶醉的碧螺春,看谁写得最精彩,最有诗味。”
这一下,学生的兴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立刻投入到紧张兴奋的诗歌创作中去,他们有的埋头沉思,有的边读边想,有的小声讨论。我则在心里想:不知道他们会编出什么样的“诗句”,别玷污了诗的美名。
不到10分钟,学生的小手又陆续举了起来。
生1:老师,我根据碧螺春茶汤的色、香、味的特点,编了一首“七言绝句”——
碧螺茶汤绿又亮,清香扑鼻沁心脾。
抿上一口人心爽,包你一生永不忘。
师:不错,有点诗味(并带头鼓起掌来)。
生2:我是根据碧螺春茶名字的由来写的——
本是野生石壁中,不甘落后自茂盛。
一朝香气吓煞人,便得美名碧螺春。
师:好,很有诗味!简短的28个字,概括了碧螺春茶名称的由来。不过,如果把末句中的“美名”改为“芳名”就更有诗意了。
生3:(急切地)老师,听听我的——
太湖东山出名茶,碧螺春茗满天下。
揉搓捺抓做工细,色香味形人人夸。
师:(情不自禁地鼓起掌)真精彩!简直是诗意盎然,诗味十足,就是诗仙李白听了,也会为你翘起大拇指的!能让我们再欣赏一遍吗?
于是该生又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然后在同学们敬佩的目光中坐下了。
生4:我仿照白居易的《忆江南》写了一首词来赞美碧螺春,我是这样写的——
江南好,
风景不寻常。
满山春茶翠似玉,
入口爽甜又清香。
何日再品尝?
师:你仿写得真好,从色、香、味三个方面赞美了碧螺春茶给人带来的愉快感受,真是一首绝妙的长短句!
掌声再次响起。
又是一个没想到。没想到六年级的学生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没想到一次预设竟演绎出如此精彩的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