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21

[ 唐惠忠 文选 ]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 唐惠忠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品味文中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2.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有没有同学见过狐狸?你对它印象如何?
  ——老狐狸、狐假虎威、狐朋狗友、狐死首丘……
  2. 《怀念红狐》是当代青年作家刘志成的散文名篇。作品一经面世,就被数十家报刊争相转载;刘志成,这个原先并不为多数人熟知的名字,在一夜之间迅速蹿红。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称他是“大境界、大手笔、大孤独、大景观、大气质、大性格、大生命”的新锐散文家。著名诗人北城说:“《怀念红狐》更像一篇21世纪神秘的寓言式散文。”
  让我们一起阅读课文,看看这篇不足1900字的散文究竟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能如此深受好评。
  二、 预习检测
  同学们课前已预习过课文,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作品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作者讲述的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怀念红狐》共7个自然段,写一只红狐迫于养育幼崽的无奈,在一个月夜偷了“我”家的一只花母鸡。10多天后,红狐与“我”狭路相逢。追逮无望之后,父子俩便将红狐的四只幼崽抱回了家。又是一个月明之夜,红狐跪在了“我”家的院子里,嗥哑了嗓子,乞求归还它的孩子。我们一家最终将幼崽交还于它。
  三、 文本分析
  (一) 抽读课文(两位同学,1—4段/5—7段),思考题:
  (1) 本文总体上是以时间为序展开描写的,但在时间、空间的安排上又有哪些不同于一般的记叙文之处?
  (2) 文中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
  (3) 作者究竟为什么要“怀念红狐”?你觉得怎样概括文章主旨比较妥当?如果把题目改为“红狐”或“红狐赞”,怎么样?
  (二) 学习第一部分
  1. 文章开篇写“我”在锄地返回的路上,一眼便认出偷自家鸡的那只红狐正站在不远的沙丘上,于是“心里腾地起了一团火”。起笔是不是太突兀了?
  ——如果按老套的结构形式安排,故事的开端应该先写红狐偷鸡,而后按部就班地一一写下去。作家却单刀直入地将人与狐之间水火不容的矛盾对立,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
  2. 这种写法属于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设置悬念。悬念式的开头,为下文的叙写支撑起一片神秘的空间,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能使刚刚进入文本的读者心生疑窦,情绪陡然紧张,激发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3. 接着,作家在第2段中以电影技巧中闪回的方式,插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我”之所以如恨仇人般“腾地起了一团火”,是因为它在10多天前的一个月夜里,在一个“淡淡的麦香渗在月光里浸濡了村子的夜空,仿佛要流进人心里来”的美好日子里,偷去“我”家那只花母鸡;而那只花母鸡本来是打算卖了给“我”攒学费的,为此,母亲唉声叹气,父亲响响地抽着烟。
  4. 对于红狐的这次“亮相”,作家突出了它什么特点?
  ——动作敏捷,一眨眼工夫就不见了踪影:“一个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
  5. 回到眼前,仇人相见,剑拔弩张,一场捕捉红狐的“正义”之战就此打响。朗读第3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对比。作家将“我”的狼狈、气急败坏与“狐”的悠闲自在、处变不惊、狡黠逗趣对比着写,这样的场面多少有点戏噱的味道,有点让人哭笑不得的感觉。透过文字的表层,我们应该看到作家这样的艺术处理,其实有着深层的寄寓——真的比红狐高明吗?(也是为了引开我们吧)
  6. 文章第4段,作家侧重从人与红狐不同的感受与表现来写。“我们”很快就找到了不易被发现的红狐的洞穴。“洞前堆起一堆土,不是新痕迹”,这表明什么?
  ——原来红狐早就在这里安家了。是否可以这么认为:红狐其实并不是一个“惯偷”,在它“定居”本地的不算短的日子里,并没有任何关于其偷盗行为的传闻,未见“鸡”们为贼的频繁光顾而“鸡心惶惶”,也未见村民为此采取任何“防盗”措施。
  7. 这里有两处描写很值得品味:“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可爱);“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可怜)。对于其在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你如何加以体味?
  ——如果说,后文“我”的一家最终被红狐的母爱感动而良心发现放了幼崽,在情与理的逻辑链条上需要适当的铺垫与暗示的话,那么这里的描写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四只狐崽是那么可爱,它们被人活捉之后毫无反抗之力,只能“颤抖”,对天良尚未泯灭的人而言,该是有所触动的。没有这样的触动,最终的放生便有悖于逻辑。
  8. 抽读第5段,要点赏析:
  (1) 心理描写——我们说,心理的转变、顿悟是要以真实为前提的。这里的心理描写,正因其真实而撼人心魄。“心一软”,足见良心还在,这是真实的;但倘若作家迎合这一心理,让“我”即刻把狐崽放下来,则是不真实的,因为此时“我”心理转变的“火候”还不够;“忽然想起”“把心一横”“狠狠唾了一口唾沫”,则最具真实性,也最富意味。谁让红狐偷了花母鸡,让“我”的学费成了问题呢?“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2) 段末写“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了一种特殊的味道”。这“特殊的味道”含义很丰富,你能简要谈一谈吗?
  ——其中交织着悔与恨、感染与震撼、自责与警醒的心理情愫,是“我”在审视了自身及人类可鄙行径之后的彻悟。向来唯我独尊的人类,其行径在与红狐无私母爱的比照中岂不显得有点卑微与自私、苍白与浅陋?
  (三) 学习第二部分
  以上是课文第一部分(1—5段),写路遇红狐,捉其幼崽。接下来学习更精彩的第二部分(第6段),写释放狐崽。
  1. “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母亲的这一举动,如果说带有某种功利目的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的家境并不宽裕,抓回狐崽(一锅端)的目的本就是要用它们去弥补母鸡被吃的损失。
  2. 作家写红狐最后一次到“我”家来,可谓是动情之笔,寓深刻内涵。且看文中的描写:
  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中突然响起了长嗥声。……只见那只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我跳下地,拉开门,红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
  “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哀鸣着伏下前腿”,面对“沸沸的犬声”而置安危于不顾,何等感人,何等伟大!是什么力量让一只动物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壮举?显然,是伟大的母爱、无私的母爱!
  3. 当红狐再次光临时,“我”内心的本初之性彻底苏醒了,“我发现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一股悲哀突然袭击了我,我正用手臂抹眼角的泪水……”,怜爱的目光,恻隐的情怀,显露于片刻,但那是早就潜伏于内心的。这种苏醒同样也在父母亲身上得到了体现,当邻居的大狼狗“喘着粗气要向狐发起进攻”时,父亲毫不犹豫地“死死抱住”了它,母亲也“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
  4. 该段之所以成为全篇最精彩的段落,原因在于作家以两条线的并行交叉,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对主题的揭示。哪两条线?
  —— 一条线是红狐出人意料的壮举,另一条线是“我”及家人对自身的超越。两条线以渲染红狐伟大的母爱为重心,以人被红狐的真情感染、主动退让为拐点,最终达成了交叉汇合。
  (四) 学习第三部分
  1. 第7段是总结全文,引发思考。按照故事发展的要素看,本文前六个段落对事情的叙写已很详备了,作家为什么要加上这最后一段?让我们先看看这里究竟写了什么。
  ——“很多年以后”,告诉我们前面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种回忆。时间可以淡忘一切,作者却说:“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不已。”时间没有冲淡的东西,其中必然存在不断触动它的诱发因子。这因子又是什么呢?
  ——显然,作家所期许的人狐和谐相处的境界(甚至更大范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现实社会中还没有形成,人还在导演着让动物生离死别的把戏。从这个层面看,末段的首句就有了令人深思的内蕴。
  2. 然而,作家在最后又掷出了分量更重的一句话:“我曾经试着……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散文家、评论家史小溪对此有这样的评论:“这决不是作者兴之使然随便敷衍的一句,而是羚羊挂角之神来之笔!它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饱含着血泪,掩藏着作者巨大的哀痛:在今日商潮卷袭中,人们关心的是钞票和享乐,人格早已沦为侏儒,谁还会来体悟生命的伟大意义,去想什么狐与不狐的事呢!”
  或者说,作家对和谐的期许,多年来萦绕于心,挥之不去,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仍然只是个期许而已。这样的结尾留给读者的就不仅仅是唏嘘的问题了,它更像一条无形的鞭子,时刻抽打着我们的心。
  3. 作家是怎样写出这种羚羊挂角的神来之笔的?请你来猜一猜。
  ——知人论世(诗)。刘志成是从贫瘠、荒凉的陕北边地走出来的一个吃够了苦、受够了罪的民工和“盲流”,他蹬过三轮车,下过矿井挖煤,忍受过饥饿和歧视,失过业,离过婚。或许正是这样的人生历练,使他的散文淬去了浮躁与世俗,沥尽了矫饰与浅薄,走向崇高与博大(用评论家徐无鬼的话说,是“血水”的写作)。
  四、 总结作品
  1. 时空安排
  ——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打乱,重新组合(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以人狐遭遇开篇,营造出杀气腾腾的氛围,从而使情节直接聚焦到人、狐关系的对立上。再看故事的地点,就庭院而言(另一个是沙丘),故事两次发生于此,但作家只侧重写一次,另一次则以穿插补叙的方式提及。
  2. 主旨归结
  ——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期待与呼吁,并对整个人类(人情的冷漠)表现出一种忧患意识(可进一步探讨一下题目“怀念红狐”,呼唤和谐与人情)。
  五、 布置作业
  请以“令人难忘的老故事”为题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怀念红狐
  第一部分(1—5段),写路遇红狐,捉其幼崽;
  单刀直入,设置悬念
  闪回插入,交代原委
  “我”的狼狈、气急败坏
  “狐”的悠闲自在、处变不惊、狡黠逗趣
  铺垫与暗示
  第二部分(第6段),写释放狐崽;
  两条线并行交叉(狐:出人意料的壮举;人:对自身的超越)
  第三部分(第7段),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对人狐和谐相处的境界的期许
  对悲悯情怀沦丧的忧思
  遭遇红狐——红狐偷鸡——捉其幼崽——红狐跪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怀念红狐》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