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接受学习”新解
姬会娟、王丽在《新课程背景下“接受学习”新解》一文中对“接受学习”这一颇受争议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接受学习”一般是指学生将教师呈现的材料作为现成的、定论性的知识加以接受、内化的一种学习方式。目前很多老师倡导“发现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参与,即使是对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长时间地让学生“自主”,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所以有必要对“接受学习”进行重新解读。“接受学习”并不是促成学生能力片面发展的唯一原因,而且在知识积累和系统化方面,它具有其他学习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知识量有限、智力水平较低,尤其适合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人类文化的很多优秀遗产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这些知识也不需要让学生再来探索和发现:对于教育资源比较缺乏的地方,特别是班额较大的地方,“接受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讲授法是一种有效的传递知识、经验的方法,在如今的课改中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要很好地备课,在课堂上自如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同时不能单一地使用这种授课方法,而应结合其他授课方法。
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
刘冬岩在《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一文中解释了“视觉思维”的内涵:视觉感官对外部刺激进行反应形成“视觉意向”,并以此为中介,在观察、想象、构绘三者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视觉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而不是单纯的感性活动,从感性信息的捕捉到获得最普遍的理性概念是一个连续统一的过程。视觉意向是视觉思维的媒介,它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复制,而是心灵对感性事物进行解释的产物。视觉思维的本质是创造性思维,它有助于弥补言语思维的局限性,有助于教学走进教材之外的生活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增强教学中的美感体验。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丰富学生的视觉信息源,注意教室整体布局和色彩、教师形象、学习材料的视觉化呈现等:通过类比联想、自由想象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视觉思考:鼓励学生运用视觉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例如概念图、思维导图。以及运用绘画把表象加以具体化等。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思考
陈佑清在《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科学把握学习方式的类型是落实学习方式多样化的一个关键。新课程推行以来,比较流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合作、探究,其实,这并不是一种科学的划分,同时,学习方式也远不止这三种。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作用于某种学习内容《对象、客体》的具体路径。内容和目标是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外在因素。
可以从四个不同的维度划分学习方式:1,从学习者接触的不同对象来看,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操作学习、交往学习、反思学习、观察学习:2,从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参与性学习:3,从学习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接受性或探究性学习、机械性或有意义性学习、分析理解性或整体把握式学习;4,从学习者在学习中使用的信息媒体来看,可以分为基于传统媒体的学习、基于电化媒体的学习、基于现代媒体的学习。
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习目标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落实,同时,每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对学习方式的种类和多样性有明确清晰的把握,并了解其功能和局限性,才能根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学习内容。选择适用的学习方式或有针对性地综合运用几种学习方式。
中学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及破除
胡根林在《中学文学写作教学缺失的隐性逻辑》中指出,文学写作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长期缺失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缺失有两种内在逻辑:其一为“文学创作是天才的事”,其二为“作文课不是培养作家的”。这两种逻辑背后隐含着表述者关于文学写作教学的基本观念:文学写作不可教论,文学写作不适宜论《中学阶段不适宜教文学写作》。
欲破除这两种逻辑,应该注意下面几个要点:1,明确文学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文学写作分成三个层次:其一是文学创作,主体是专业作家或职业化写作者,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作家或职业作者通过艺术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其成果是文学作品。其二是文学写作,主体是普通大众,文学写作过程是普通大众以文学化的语言和表现方式表达个人情绪、情感的过程,如日记写作。其三是文学习作,主体是中小学生,文学习作是学生在学校教育情境中,通过对文学文体系统、科学、规范的训练而达到特定的文学学习和语言学习目的的活动。2,走出文学写作神秘的怪圈。不能将文学写作神秘化、神圣化,实际上,文学写作也是一门通过努力学习、积累和刻苦训练得来的本领。3,强调文学写作的集群效应。文学写作教学不仅具有培养作家的功能,还是学习语言的主要方式,是培养想象力不可或缺的途径,具有提高思考力,唤起人文关怀的重要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文学写作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课要三看三不看
上海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语文课要三看三不看》一文中提出看语文课的三个标准:
第一,看教学不看表演。“泛语文”的做法不可取,哗众取宠的表演更要摒弃。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理解、运用与积累祖国的语言文字。
第二,看学生不看老师。课堂是孩子的。是他们在学“语”习“文”,孩子是红花,老师是绿叶,切不可本末倒置。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只能是为孩子学好母语服务。当下课堂上有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老师的一切工作和努力,都会集中反映在学生身上。所以,观摩课上,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
第三,看门道不看热闹。要关注别人是怎样驾驭课堂,怎样处理教材,如何启迪学生,如何设计教案的:要关注别人如何处理教师、文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关注学生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不能“走错了门”,也不要“看花了眼”。
基于脑和认知科学的通用教学设计
周加仙在《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于脑与认知科学的通用教学设计》一文中认为:“通用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大脑加工网络的运行特征,强调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适合于不同情境中不同背景、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认知能力学习者的需要,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通用设计,首先要根据大脑不同网络的功能来确定教学目标:识别网络关注学习的内容,策略网络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网络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支持识别网络的途径有文本、图像、表格等,支持策略网络的途径有对网络搜索过程进行分类、记录先前的搜索与结果等,支持情绪网络的途径有交互性的数字学习环境、开放式的教学内容选择等。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途径来呈现学习结果。再次,进行持续有效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认知能力与识别网络、策略网络、情绪网络方面存在的差异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采用统一标准的考试有失公平性和诊断性,应当允许学生在评价中运用熟悉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策略,鼓励学生在评价中采用灵活的参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