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33

[ 孟赛玲 文选 ]   

文言文教学必须文与言并重

◇ 孟赛玲

  据笔者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是什么导致这么多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呢?笔者认为与我们目前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关:先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再正音、断句,落实字词、串讲文意,然后概括思想内容、写作特色,最后讲解练习。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讲究字词的落实,注重词句的用法,追求词句的翻译。于是,学生一旦有了什么《文言文课堂全解》《文言文翻译》之类的资料,就不再对老师的讲解感兴趣了,甚至笔记也不屑记了,教学效果当然差。其实这种教法是重“言”轻“文”,文章中富含人文价值的因素被舍弃了,更糟糕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人走向另一极端,重“文”轻“言”,抛弃文言文的文本语言,架空分析文化价值,学生云里雾里,这样的课堂同样没有效果。那么文言文怎样才能做到“文”与“言”并重呢?
  一、 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文言教学闪耀人文光芒
  文言文是前人精神和心灵的写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古人的命运遭际、生存状态、心理情感和灵魂世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突破教材原点向四周拓展,向更深更广处拓展,从而获得新的启示,进而提升智慧,濡染品性。这实际上也是启发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过程。如学了《勾践灭吴》,为了让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就结合罗隐的诗《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提了一个问题:越国亡来又是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不是家喻户晓吗?到底应该怎样看越王勾践?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查阅有关资料,写出自己的认识。课堂交流时,学生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作出了较全面的评价:越王勾践处在逆境之中,不甘心灭亡,而是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赢得民心,击败了吴国。这时的他的确是一代圣君,那种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值得今人推崇。但越国不久就逐渐走向衰弱,究其原因,真是“成也勾践,败也勾践”。这有李白的《越中览古》为证:“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吴国兴衰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引用史实,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的评价,深深体味教材内涵的博大精深。学了《触龙说赵太后》,我让学生思考:怎样才算真正的爱子女?触龙与赵太后对孩子的爱有何区别?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触龙对孩子的爱是为其作长远打算,他想到自己不在世后,孩子怎样才能够独立于社会,于是让孩子入伍得到锻炼。太后则相反,因为爱孩子不愿让其入齐为质。这种爱势必导致赵国像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那样后继无人。有学生还联系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爱的不同态度,为了让学生对赵太后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引入《战国策》中记载的赵太后的一句名言: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未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接着提问:为何如此申明大义,堪称女中豪杰的赵太后却在赵国生死存亡的关头说出“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样不讲理的话?这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也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赵太后是一个掌权者,同时也是一个母亲。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吸取古人的经验和教训,启迪智慧。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的熏陶、人文的教育。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在注重语言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文言文中的人文因素,让文言文教学闪耀着人文光芒,使学生接受人文熏陶。
  二、 落实文本的理解与感悟,让文言教学回归诵读本义
  文言文教学首先得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懂,理解内容,然后才能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如果学生还没有熟读文本,不管教师讲得多好,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文言文教学效率必然会大打折扣。甚至文章学完了,学生还不能准确通畅地诵读文本,更不用说能读准停顿,把握好语气语调了。这样,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不仅很难体会到乐趣,甚至可能会出现紧张心理和畏难情绪。更何况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可以在读的过程中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并形成习惯,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读的方法形式多种,笔者以为拿到文章首先要安排时间让学生默读,目的是强化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第一次默读重在速读,即不看注释,不查字音,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如果找不到主旨那么需要速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第二次默读重在细读,即依据课文下方的注解,逐字逐句读,不懂的字词,联系上下文推测以求尽快读通读懂。实践证明,这个方法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能力很有效。如果说默读是为了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那么教师的范读则起着激发学生诵读欲望和审美情趣的作用。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做不到或不屑做。究其原因,有的是怕普通话不到位,范读课文露马脚;有的认为范读既费时又费神,没有必要。其实范读不仅能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古文的音韵美,而且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分享到诵读的愉悦,从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进而去尝试诵读。在学生受到教师的熏陶而对文言文诵读感兴趣之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诵读了,这是最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诵读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诵读形式多样,齐读可以让学生自查自纠读错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分读则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学生可获得独到的感悟。通过诵读,文意理解了,文章的层次思路清晰了,学生获得了审美感受以及对文化的体悟。反复诵读,字、词、句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学生的头脑,文章的内容与主旨随之可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 摆正角色的主导与主体,给文言教学增添课堂活力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原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当前,在文言文教学中,串讲是比较流行的,笔者不排斥串讲,但关键是要讲得适时,讲得有效,讲得精简,绝不能滥用。文言文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是需要教师点拨的,教师要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教师要讲清常用的典型句式特点,讲透字词的含义及用法,对特殊句式应予以分解比较,对古今异义词应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找出词义的变迁及异同。怎样讲透字词的含义呢?笔者认为追究词源是一种有趣而易记的好办法。古人在造字时赋予文字以特定涵义,这些涵义在文言文中运用广泛。所以从造字角度去分析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的“封”字,是会意字,从甲骨文上看,左上是一棵树,左下是土堆,右侧是一只手扶着这棵树,所以本意是植树。古代贵族受天子册封后,要在自己的领地的疆界上种上树,因此“封”又引伸出“疆界”、“册封”等义项,这里解释为“疆界”,前一字用做动词。这样解说学生就易于掌握。又如“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敝”,左边是丝巾的“巾”,还有四点是丝巾的丝,右上是木棒,右下是手,手持木棒敲击丝巾,丝絮四飞,所以是“破旧”、“损害”之意。联系到成语“敝帚自珍”也是这含义。再就是联系相关历史故事,如晋围郑理由之二为郑“贰于楚”(《烛之武退秦师》),插入晋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的史实,学生就易于掌握“贰”的含义了。还有“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插入“秦立晋君”的故事,“为”的意思就解决了,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对字的理解也印象深刻。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去研读课本,在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为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自读质疑——合作讨论——拓展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和课本下面的注释自我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问题,疏通文意。文中出现的疑难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一一圈点,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就学生遗漏的知识点、未突出的重点、未突出的难点和训练的能力点进行提示、强调、解答,并在此基础上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教师不必担心这样组织教学会造成散漫、无序、低效,也不必担心自己准备的知识没有全部传授给学生,因为教师始终是掌舵者。关键要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在课堂中得到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否在课堂中得到培养。
  总之,文言知识的积累与人文精神的熏陶都非常重要,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古汉语字词句的基础知识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等都必须学,否则文章也读不懂。但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汇集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意志品质,具有相当强的现实意义。无论哪种教法都要力求兼顾“文”与“言”的交融、教师和学生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遵循文言文的文体特点,做到“文”与“言”的并重。
  【参考文献】
  ① 彭玉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月。
  ② 何东凤:《贵在导,重在读》,《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年9月。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第二中学]

文言文教学必须文与言并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