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就是说,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语文的规律。
在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组织实施中,应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让学生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因此学生必须要“动”。“动”是语文综合实践课最大的特点,应该将“动”贯穿于语文综合实践课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一、 选好内容,使学生“可以动”
1. 实践性内容。实践性是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特性,它改变了学科教学中教给学生结论性知识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拓展知识,发展能力。
2. 需要性内容。根据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学生正关心的话题来选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热情。如六年级下学期,很多同学们都互赠留言。于是我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个“赠言”活动课,让学生收集和撰写一些富有人生意义、积极向上的格言警语。结果,这节活动课学生热情高涨,创作、交流活跃,不仅赏析理解了格言警语的深刻含义,而且受到了一定的激励和教育。
3. 竞争性内容。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的确是这样的,在竞赛中,不喜欢的事情也变得喜欢,枯燥的事情也变得有趣。
二、 放手引导,让学生“真正动”
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都要放手让学生参与,使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从而真正动起来。
1.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的设计。开始时,教师可就活动的设计和内容征求同学的意见。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可将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搜集准备,这也是学生的活动过程。
2.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准备。从活动内容搜集、学具教具制作,到活动场景的布置,均可让学生参与,教师主要做好指导工作。如在上《诗情画意迎新年》这节活动课时,学生不但布置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教室,还自行准备了水果、糖、饼、卡片等奖品。
3. 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一展身手。活动课重在过程,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动脑、动手、动口,那么即使学生在活动中的某项内容没有充分完成,这节课也是成功的。如活动课《手抄报大赛》,开始很多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将难以完成。后来放手让学生自行设计版面,虽然个别差生只完成部分版面,但绝大部分学生都完成了,有一些手抄报的精美令人赞叹。当学生看到教室摆满展评的作品时,深感自豪。
4. 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总结。这能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先认识、讨论,再全班交流,最后由老师归纳升华。每次活动后,若能引导学生以活动为题材写篇日记,那么学生就会有更大的效益。
三、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意动”
首先,一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在活动开始和活动进行过程中可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等方法,激起学生想看、想说、想做的强烈愿望。另外,采取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带学生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营造一个学生“乐意动”的氛围。如综合实践课《寻找春天的足迹》,老师带学生到野外,如画的风景让他们陶醉, 同学们拥抱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地上的小草,树上的鲜花,微微的风,细细的雨,都能一下子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情不自禁地融入到大自然中。
四、 选择形式,促学生“全体动”
语文综合实践课一定要避免“尖子生表演”问题。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应当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语文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如阅读欣赏、口才展示、小品表演、观察报告、各种技能赛等。要从每个学生都有“动”的机会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如“课本剧表演赛”,由于时间限制,人数限制只能是部分人参加。怎样让其余同学都来参与?我决定不参演的同学全做评委,对表演作出书面及口头评价并打分。于是每位同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引发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改革。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的途径。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整合,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是语文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整合的主体是语文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还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目前,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
一、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兴趣对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更谈不上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具有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的功能,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愿望。它所创设的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他手段无法媲美的。
我在语文教学中,便充分运用这一优势,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情感。如在教学二上《识字5》时,我就设计这样的情景:让学生先回忆冬天下雪的景象,随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冬天下雪的视频,在北风呼啸的声音中,鹅毛大雪随风飘落,蟒蛇、刺猬都躲进洞里冬眠了,然后出示蜡梅、翠竹和苍松依然挺立在寒风大雪中的画面,并播放一首儿歌《蜡梅花》,让学生感悟冬天植物的不畏严寒的高贵品质。面对这一切,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也自觉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像、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恰恰能很好地唤醒学生的各种内在情感,从而使语文课变得更加精彩。
如我在教《迷人的蝴蝶谷》时,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美丽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感受到台湾蝴蝶谷的蝴蝶色彩斑斓以及群蝶飞舞的美景,再加上优美的乐曲和我声情并茂的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可见,加强多媒体教学,运用画面、音乐等媒介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这也是增强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又如我在上《荷花》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感受荷花的生长美,抓住“冒”字设计了一支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丛中冒出的情景动画,让学生看动画并用一个词形容看到的情景。学生说出了“长出来”“钻出来”“伸出来”“挤出来”……这时再让学生和作者的“冒”字做比较,说说这个“冒”字好在哪里?学生答道:“说明荷花的生命力很顽强。”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欣赏多媒体课件仔细品味“冒”字,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命之美。
三、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知识的整合、拓展,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
我经常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中大量的信息帮助他们阅读理解,进行课外延伸。如教《恐龙》这一课,课前我找了大量关于恐龙的图像、声音和视频资料。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播放幻灯片以及配音,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进入到距今两亿年前的环境之中,把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会飞的翼龙、凶狠的霸王龙的历史时空中,“亲身感受”恐龙生存的时代,了解恐龙的种类及其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也在逼真的情景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四、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如我在听《七律·长征》一课时,教师用计算机剪辑的《万水千山》影片片断导入,通过触人心弦的视听效果,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飞夺沪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从情感体验中引发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憎恨,对红军将士为革命的胜利不怕千难万险的英雄主义精神的崇敬,从理性上使学生认识到长征的必然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不可战胜的。
五、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由于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作用,教师往往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将正确的结论从头至尾灌输给学生就是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的、被动的教学模式,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使学生的活动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等方面的教学优势,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这就使教材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能有效地缩减教学时间,减轻他们的疲劳程度,优化了语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我们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容易使人沉醉于色彩斑斓的画面和赏心悦目的乐海中,也有可能使学生减少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用得适时,用得精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与诱人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学都有了亲身的参与体会。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济开发区三棵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