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226

[ 佚名 文选 ]   

从“吓煞人香”到“碧螺春”

◇ 佚名

  “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醉。”
  洞庭碧螺春原是一种野生茶,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的碧螺峰石壁缝隙间,因香气异常浓郁,当地人给它起了个很怪的土名叫“吓煞人香”。
  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皇帝南巡,江苏巡抚宋荦派人购置了当地最好的“吓煞人香”茶叶进奉皇上。康熙皇帝品尝后,顿觉清香醇甜直透肺腑。但“吓煞人香”这茶名粗俗不雅,决定给它重新取名。看到此茶色泽澄绿如碧,外形蜷曲如螺,恰好又在春天采制于碧螺峰上,康熙皇帝欣然将它命名为“碧螺春”。从此,“碧螺春”成为贡茶,当地官吏每年都要采办朝贡。
  碧螺春自清代成为宫廷贡茶以来,民国年间以及建国后在“中国十大名茶”的数次评选中入围,300余年来名扬四海。近年来仿制者很多,外形与洞庭碧螺春相似,但实质相差甚远。其实只要掌握碧螺春的几个特点,辨别真假就很容易了。
  从外形上来看,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铜丝条,蜜蜂腿,满身毛,银翠绿,花香果味,鲜爽生津”。也就是说,茸毛密布,条索纤细而重实,蜷曲成螺,幼嫩匀齐,色泽银绿隐翠。碧螺春是一芽一叶,茶叶总长度为1.5厘米,牙为白毫卷曲形,叶为卷曲清绿色,叶底幼嫩,均匀明亮。
  另外,洞庭碧螺春以“一嫩三鲜”著称。所谓“一嫩”,指采摘嫩梢初展的一芽一叶(俗称“雀舌”)。据说一级碧螺春。每斤共有细嫩雀舌芽头六七万个,可见其嫩细。“三鲜”即色、香、味。其色,冲泡水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
  洞庭碧螺春茶原产于苏州太湖之中的洞庭东、西两山,因为洞庭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宜于种茶。产地是别处的,严格来说,不能称为真正的碧螺春。还有采茶的时间,碧螺春应是在谷雨之前采摘的。明正德年间王鍪所著《姑苏志》上就提到:“茶,出吴县西山,谷雨前采焙极细者贩于市,争先腾价,以雨前为贵也。”谷雨后采摘的,就不是碧螺春,而是炒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