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十册第九课《二泉映月》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后人”具体指哪些人?他们又是如何将乐曲“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呢?查阅诸多资料后,我才对此有了了解。不妨“晒”给大家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旧杂志,看到曾为《二泉映月》“整理并定名”的直接参与者之一杨荫浏先生的一段回忆——
1950年9月2日,时任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的杨荫浏和研究员曹安和在无锡市佛教协会所属的三圣阁内,给病入膏肓的阿炳“抢救性”地录完《二泉映月》后,恭请阿炳给曲子定个名。
沉吟良久,阿炳忽然想到自己曾学过一首叫《三潭印月》的曲子,便喃喃地说:“就叫它《二泉印月》吧!”
“二泉,明月交相辉映;月映泉,泉映月,令人神往,好典雅的名字呀!”杨荫浏表示首肯。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旁的曹安和不由地吟起了苏东坡赞美惠山泉的名句来,随后赞道:“泉以名著,曲以泉名,名泉妙曲相得益彰,定能饮誉于世!”
此时,一直陪在阿炳师傅身旁的徒弟黎松寿觉得这个曲名稍有不妥,便悄悄地走上前来,小心地征询师傅道:“我看还是把‘印月’改成‘映月’吧,毕竟‘印月’前人用过了,避点儿嫌为好!”
“你是个有学问的人,就听你的。”阿炳开心地说。
就这样,一个“俊朗的新郎”配上了一个“如花的新娘”——名曲终于有了大名。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官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