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文教学中的“真情实感”反思
魏小娜在《对我国作文教学中“真情实感”的反思》一文中指出,“真情实感”的文化根源是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折射重视整体把握、直觉体悟、意向思维,把认知和情感融合在一起,知、情、意处于未分化的状态。其传统文论学依据是“修辞立诚”观强调写作者的道德修养,倡导忠实严肃的写作态度,重视真情实感的本真流露。“真情实感”也是传统语言观的折射采用“过去时”的写作姿态,写作依附于生活,基于已经发生的、经过观察感悟后积淀下来的内容。
“真情实感”并不能保证学生写出好文章。首先,过分强调真情实感,会把作文教学引向褊狭的路子,导致学生作文偏向文学性、散文化,主观抒情色彩有余,理性表达不足。其次,把作文引向“不可教”的路子。整体性、直觉体悟性和意向性思维基本依靠的是个体反省和体悟,具有本质上的“不可教”性。再次,并不是所有的文章类型都可以依靠真情实感来写作。最后,“真情实感”类写作能力是一种“弱”的表达能力,情感宣泄只是人类活动的需求之一,满足情感宣泄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很浅层面的粗糙思维。
“真情实感”不能充分展示写作的功能和价值。写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手段,是一个社会认知过程,也是不断挖掘和重塑想法的过程,“真情实感”只能反映多元写作功能的一部分,固执坚守“真情实感”将大大削减写作的实际功效。(《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第1l期)
(2).语文教育研究不能忽略历史
郑国民、张心科在《百年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中指出,在语文教育研究中,不能只重视所谓理论研究而忽视历史研究,因为无古不成今,鉴古可知今。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史研究意识。1,避免重蹈覆辙。现在语文教育上的许多新做法,在20世纪前期都出现过,如语文综合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与20世纪10~30年代实行的分团式教授法、自动学习、设计教学法十分相似。这些从西方引进的新理念、新做法当年曾经在中国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实验,有的成功,有的则宣告失败。这些做法的成败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都值得研究,以免重蹈覆辙。2,探究未来发展。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往往会发现历史上存在的问题现在仍然存在,却没有被当下的研究者重视,例如语文教科书用字的字种、字量问题。
我们还要改变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访谈相结合,以增加研究成果的可信性、丰富性。2,述史与论史相结合,以增加研究的学理性。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4,学科教育与整个教育及社会思潮研究结合,以加强研究的厚重感。5,历史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突出研究的实用性。
(3).作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生影响
黄厚江在《再生作文的追求和前提》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结论教学”,作文教学在此方面的问题尤其严重。在有些教师看来,作文教学就是批改,就是讲评。批改就是打分数,就是写评语;讲评就是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的比较,就是告诉学生优秀作文好在哪里,问题习作有什么问题。有些教师则致力于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知识的讲解。这些不是没有用,但都没有多大用,更没有根本作用,因为都是结论,都没有作用于写作的过程。
作文教学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生影响。1,突出学生主体。并非学生动笔写文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学生说的话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写作过程,自己积累写作经验,自己感悟写作规律,自己获得写作的享受。这是谁都无法代替的。只有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写作体验的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思维,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的写作状态。2,抓住作文进阶的关键。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简单化的反复训练,也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而是依靠写作主体的积累。这种积累不仅仅是材料、生活、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写作经验、写作体验的积累。3,提供一种可以借鉴的范例。
(4).《老人与海》的原始主义倾向及禅意体验
柳东林在《(老人与海)的原始主义倾向及禅意体验》一文中认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一部具有原始主义倾向的作品,圣地亚哥老人的思维体现了原始思维的特征,而且包含了浓浓的禅意。
圣地亚哥老人的思维保留着一种最为原始、最为直接的方式。原始人在捕鱼前总要有一些神秘的仪式,老人出海前也有这个神秘的准备过程。迪马吉奥的形象在老人心中是混乱的,但是每当老人难以坚持需要力量时,总是想起或呼唤迪马吉奥,而那个非洲海滩上的狮子,则是老人儿时的一个记忆,在与大鱼相持不下时,老人也要想到狮子,狮子成了老人灵魂中的一个召唤。老人呼唤迪马吉奥、梦见狮子,就是原始渔民出海前的神圣仪式。
在整个捕鱼过程中,老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不是文明人对自然之思的觉醒,而是作为自然中的一员来面对自然。尽管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在捕鱼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对捕鱼的认知上却截然不同,老人对大马林鱼有着赞美和崇敬,还不时称它为兄弟,但是却要别无选择地杀死它,这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会很残忍,但老人却没有选择的余地。
小说的禅意主要体现在老人与大马林鱼的关系上。作为渔夫,老人是大鱼的对手,老人必须猎杀大鱼,这是第一层关系。随着对老人的深入了解,我们发现他作为渔夫的身份渐渐模糊,他称呼大鱼为“朋友”“兄弟”,并觉得杀死大鱼是多么不公平的事,在老人的感情世界里,大鱼已经融入他的生命,这是第二层关系。后来,鲨鱼吞噬大鱼,老人既为自己损失财产而惋惜,也为失去朋友、兄弟而揪心,更多的是深深的歉意,这时候,老人对大鱼回归到一个最朴素最直接的认识,大鱼是大鱼,老人是老人,这是第三层关系。大鱼失去了,老人并没有失败,一切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5).《离骚》的比体艺术
常森在《论屈原诗歌的比体艺术》一文中指出,屈原的《离骚》营造了一系列的比体艺术,其核心有三:一是香草美玉,二是道路,三是美女。
香草之比:(一)以香草为配饰,如谓披江离白芷、编秋兰为佩等;(二)以香草为衣服,如谓制芰荷为衣、集芙蓉为裳等;(三)以香草为食物,如谓饮木兰之坠露、餐秋菊之落英等:(四)以香草代贤才,如谓三后汇集众芳,比举贤授能,谓主人公培植香草,比培养后进:(五)以香草之佩自比。
美玉之比:(一)以玉为配饰:(二)以玉为食物;(三)以玉自比。
道路之比在《离骚》中大量存在,如先路、得路、改路、捷径、险路、复路等,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主人公前进中遇挫,将回复原路修身养性,却不能忘怀世事,安于洁身自好,仍将竭力进取。
美女之比包括两种相反的形式:一是主人公自领美女角色,自谓被灵修遗弃之怨妇,及遭众女嫉妒、毁谤之蛾眉;二是以主人公所求对象为美女,如谓主人公上下飞行,相继追求宓妃、简狄等。这些片段,实为诗人与国君关系断裂,求和于君而不得的生动写照。
理解了比体艺术,就更加容易理解屈原在《离骚》中寄予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