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联中的修辞
朱 念
对联被陈寅格称为“最具中国文学特色”的一种体裁。茶联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这些联语的作者一般难以稽考,联语常用口语,基本不用典故,但很有趣味。
浙江湖州八里店有一茶亭,亭柱上有一副茶联:“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意思是说,人们走进茶亭,不分彼此,各抒己见,无拘无束,饮茶之后,转身登程,各奔东西。此联有景、有情,又含佛道禅理,可谓妙手偶得。杭州“秀萃堂”有一对联:“泉从石出情宜例;茶自峰生味更圆。”此联把该茶馆龙井茶的茶、泉、味都点了出来,叫人情有独钟,对“秀萃堂”更是神往了。
有的茶联,旧语新辞合用,妙若天成。长沙天心阁茶社有一副对联:“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心头无限事,齐上眉梢。”此联是用鹤顶格嵌入茶社名“天心”。上联取自西湖月老祠的名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但下联则是自出机杼,别撰新辞。二联语是有“本事”的,天心阁茶楼开张于抗战初期,有许多流亡学生聚集长沙,常有一对对“拍拖”的男女学生,来该茶社品茗说爱,因此有好事者题此一联语。
手杖上的警语
曾昭安
明末学者钱虞山在其手杖上刻了这样几句话: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这是引用《论语·述而》上孔子说的话。他借手杖自喻,大意是:世人用得着我就干一番事业,如果舍弃我,那就隐居起来。处于明朝末年战乱不止、风雨飘摇的年代,钱虞山这句话也算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哀叹吧!
后来清兵人关,钱虞山颠沛流离,手杖丢失了,他懊悔不已。过了一段时间,他竟意外地找回了手杖,见上面增刻了几句话,与他原先刻的孔子语录恰巧构成一副对联。这增刻的联语是: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助矣!
语意双关,表面指手杖不能扶持主人,要之无用;实为责问手杖主人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居然退隐躲避,那还要你这样的人干什么?钱虞山读了,惊愕得不知所措。
“父”本不是爸爸
简卫山
在汉字中,“父”字的造型是很优美的,既对称,又有变化。它像两条手臂交叉举起,又像舞台大幕向两边拉开。
可是,“父”字一开始可不是这样写的。在甲骨文中,它的字形是“ ”——右手举着一样东西。举的是什么呢?文字学家左看右看,最后认定是一柄石斧。原来,“父”字最初的喻义不是爸爸。而是男人手中的斧头。
在那远古时代,石斧可是了不起的发明。它既是劳动的工具,又是战斗的武器。一个男人手持石斧,那威武雄健的样子,一点也不亚于米开朗墓罗雕塑的“大卫”。这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勇敢的象征。后来“父”由手持之物,又指持物之人,能称之为“父”的,自然是值得敬重的。
谁值得敬重呢?在儿子的心目中,父亲是最伟大的。于是,“父”有了爸爸的意思。“父”一般不当面称呼,便和敬重有关。和爸爸同一辈的男人,免不了也沾了光,有了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呼。不过,“父”还可以用在其他男人身上。它既可以是尊称: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被称为“国父”;科学家钱学森被称为“中国导弹之父”;又可以是通称,如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的渔父、农父、樵父……
了解了这一切,回头再看这个“父”字,顿觉在优美之外,又增加了一层壮美。我脑海里出现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先驱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