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三种方式:一是教师直接提问;二是学生直接提问;三是教师引导学生提问。在这三种方式中,最好的是学生直接提问。因为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主动学习的。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质疑、释疑,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体验、感悟。这种方式也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
但是,我们知道,纯粹由学生提问的理想课堂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很难实施,原因主要有:学生已经习惯了“被老师提问”;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没有能力提出有见地的问题;课文浅显,注释比较详尽,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甚至提不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适时地站出来,回到课堂主导者的位置上,引导学生有效提问。
一、 研究学情,筛选问题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由于受到学生自身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生活阅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又受到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性格、社会潮流等影响,学生所提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有的有价值,有的有深度,有的很重要;有的没有价值,也有的什么也说不上,但是学生自己会纠缠,影响上课时间。
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进行初选;然后大组再选取;最后教师根据课文的教学要求、重点进行筛选。课堂上可以围绕这些主要问题,也可以由这些问题派生出问题进行讨论。
例如在学习《故乡》时,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我最终筛选出如下一些问题:故乡的景色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为什么我前后看到的、感到的不一样?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木偶人?他为什么要生那么多小孩子?杨二嫂以自身的美丽招徕顾客做生意,有什么过错呢?在生活中,为什么像杨二嫂这一类人活得很滋润?我理想中的故乡应是什么样子的?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经过教师的筛选、提炼,变得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深入钻研课文,发现挖掘问题
任何课文中都蕴涵着问题,不过,有些问题比较显露,可一眼看出。对这类“显性问题”,课文后面的“练习”一般都有所涉及。而对于某些“隐性问题”,则往往不容易看出,课后“练习”也不曾涉及。因此,在发掘问题这一环节里,最重要的就是发掘“隐性问题”,从看似没有问题的字里行间发掘出潜在的问题或者言外之意。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对于课后“练习”涉及的“显性问题”,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要求学生回答,或适当讲解,从而构成了千篇一律的“共性”。这固然也属于“问题教学”,但它类似于变相的照本宣科,缺少独特的个性、开放性和进取性。它固然可以保证教学四平八稳地小步缓行,却难以使教学跨越式前行,难以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另外学生预习会看课后“练习”,如果课堂上也只是探讨课后“练习”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觉课堂没有了新鲜感,这样,很容易使课堂变成“无效课堂”。因此,教师理应钻研教材,在解决“显性问题”的基础上,发掘课本的“隐性问题”,设计出不落俗套的教案,形成独具风采的课堂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充分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构建有效课堂,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这一环节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熟悉教材,熟悉课文的“显性问题”。这是问题教学的基础。这个“显性问题”包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难点。
2. 在“显性问题”中挖“隐性问题”。只有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才能挖掘出新问题。
例如《孔乙己》一文,它的“显性问题”是“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肖像表现了孔乙己的生存状态和变化。深入挖掘才发现肖像描写主要是孔乙己衣服、脸的描写,这岂不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点吗?还有给孔乙己列出人生履历表,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很普通的“显性问题”,结果列出孔乙己的人生履历表之后,又会挖掘出“孔乙己是个不幸的读书人”以及“孔乙己为什么叫做孔乙己” 等“隐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点。
三、 遵循有效四原则,设计好主问题
如果说,发掘问题属于“问什么”,那么,设计问题就属于“怎么问”。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两者相辅相成。
令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并不十分注重“怎么问”,而误以为只要提问的内容有价值,“怎么问”都无所谓。于是,他们便常常表现为“随便问”“任意问”“模糊问”“不着边际地问”“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结果,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把握“问点”,要么无法回答,要么答非所问,要么舍本逐末。例如有关人物形象的提问,如果问“这个人物怎么样”,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倘若问“他是一个什么形象”,学生仍然感觉问得太泛,难以回答;假如问“他做了几件什么事”或“你最欣赏他性格中的哪一点”,那么,学生回答就容易得多。
因此,设计问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明确性原则。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即提问要有的放矢,不能信口开河或为问而问。二是所提的问题本身要明确,不要过于抽象,不要漫无边际。要求问语规范适当,答案清晰确定。问题不明确,学生便无法准确回答,提问也就失去了意义。造成问题不明确的原因多种多样,问语中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是造成问题不明确的主要原因。要做到明确,提问尽量使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有哪些”等特指问题,不用或少用“是不是”“能不能”“该不该”等选择问,以免学生感到茫然或碰运气“瞎蒙”;要尽量运用短句,不要添加太多的修饰语;要多用生动活泼的口语,不要使用文绉绉的书面语。
2. 适度性原则。这包含三方面意思。一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二是掌握问题的难易度,三是课堂问题的数量要适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现在的初中生虽然不满足于讨论简单问题,但由于其独立性不够,思考常出现偏差。这样就会造成畏首畏尾及爱面子的心理,简单问题不屑回答,而疑难问题又不敢作答。关于提问内容难和易这对矛盾,北京市特级教师宁鸿彬有一段相当精彩的论述:“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诚如宁鸿彬老师所言,教师设计问题就要注意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供思考的角度和方向,诱发其质疑问难的探索欲望。所问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问得太容易,学生懒得思考,既没有意义,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得过于深奥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乃至望而却步,从而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分析后能够回答,即“跳一跳摘到桃子”。
例如,在教授《幽径悲剧》时,一开始就提出这一课的难点让学生回答,“面对幽径边的被砍的紫藤萝,为什么只有季羡林感到悲伤,认为是个悲剧?”学生一时茫然无措。很显然,这个问题提得太早,因为它涉及到文章的主旨,必须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探讨。
再如《曹刿论战》,笔者在带领学生归纳完文言字词后,只用了“曹刿为什么能成功”这一个问题,让学生探讨总结,就全面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曹刿能成功包含两层意思,一则为个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成功,一则为成功击败强大的齐军。个人人生价值得以体现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多年来的磨炼,努力、等待并抓住这个历史的机会。而曹刿成功击败齐军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曹刿有着深谋远虑的政治才能以及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外在原因是鲁庄公取信于民和知人善任。这样层层剥茧,学生就能全面理解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这样,一个问题引领,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积极思考,越探析越明晰,学生的感受也就会越深刻,这样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 启发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名著《礼记·学记》中早就提出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中的这段话也正是我们课堂提问中所必须遵循的启发性原则。
课堂教学是否体现启发性,不在于教师在一堂课内提了多少问题,而在于教师的讲课和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用孔子的教学思想说,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又能使学生走出“愤、悱”的教学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例如,在教授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时,引导学生围绕夏洛克说的一句话“我要割一磅肉”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问:这话出自夏洛克之口,看似闲笔,但实际上举足轻重,并不寻常,这是为什么?答:这话是作者精心安排的,弦外之音是说,这是我花大代价买的一磅肉。实际上是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等人不满的发泄。
就学生的既定认识,再做深一步启发:就夏洛克本人方面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夏洛克一直在等待机会,杀死安东尼奥,好继续放高利贷。
老师继续往深层次启发:从作者方面看,这么写,表明了什么?答:作者对夏洛克残酷无情、贪婪的无情鞭挞。
4. 梯度性原则。课堂提问有梯度,也就是遵循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大教育家孔子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这些既是对语文课堂教学力求梯度性的要求,更是对课堂提问时要有梯度性的要求。
课堂提问有梯度包含两方面意思:
第一,课堂设问时,要像攀登阶梯一样,步步升高,呈现阶梯性。阶梯式提问是日常教学中最易普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人人有思考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显示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也敢于积极参与,从而启迪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智力得到锻炼和强化。《学记》中有句话:“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说明提问时要先易后难。因此我们设问时,就要在安排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做到由易到难,步步设梯,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梯”。
而常见的对于理解一篇课文的阶梯式提问手法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例如对于《春》一文,就可设计两个问题:春天的美丽之处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表现春天的美丽的?这两个问题由浅入深地将文章的内容、情感、主旨以及写法都涵盖了进去。
第二,课堂设问时,要像投石激浪一样,步步扩大或延伸。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扩大或延伸,与学生的思维和谐地统一起来,让学生不停地思考,思维逐步地展开。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联系着,那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设问,遵循疑——问——思的客观规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深入,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己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例如,在教授《变色龙》时,问学生:“奥楚蔑洛夫穿大衣、脱大衣是因为天气原因吗?”这其实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有位同学回答:“是天气原因。” “有道理吗?请大家想想为什么?”持赞成意见的同学思维活跃,勇于回答,列举了奥楚蔑洛夫在此前的一些言行为据,加以证实。可是马上就有同学以奥楚蔑洛夫此后的一些言行为据表示反对,认为奥楚蔑洛夫是虚伪的,他穿大衣、脱大衣是为了拖延时间,想出办法来变色。我赶紧延伸:“致使奥楚蔑洛夫前后言行变化最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看狗的主人是谁。”我继续扩大并延伸。这样就把评价人物、把握主旨的难点解决了。
四、 重视学生回答,适度有效评点
既根据教材发掘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又根据几个原则设计出了若干问题,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这是否已经完整地实施了有效问题教学呢?未必!如果草率处理“评点学生的回答”这个环节,也属美中不足。任何学生回答问题,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或赞扬。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只是例行公事地让学生坐下,显然会令学生失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回答问题的兴趣。倘若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生硬地否定或粗暴地批评,那当然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十分重视乃至精心实施评点学生回答这个环节,决不可敷衍了事。
概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当遵循“肯定为主”的原则。学生回答正确,自然应当表扬;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要生硬地说他“答错了”,而应当婉言表达。例如,可以说“他的回答比较独特,谁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说“他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谁还能帮他补充一下”;还可以说“这个同学很爱动脑筋,回答的角度与众不同,谁还能从另外的角度完善一下”。总之,面对学生的误答,教师首先应当充分肯定他勇于发言的精神,然后再委婉地要求其他同学纠正。例如笔者上《背影》这一课,有学生说:“朱自清的父亲翻越月台穿过铁路买橘子,是违反交通规则。这种举动体现的父爱是没有价值的。”这在学生中间掀起了轩然大波。我没有回避,也没有简单地下结论,而是因势利导地放手发动学生们就此展开热烈讨论。在此过程中,我补充了相关的当时的交通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根据事实对“父亲翻越月台穿过铁路买橘子”的原因作出较为理性的分析,形成了“疑义相与析”的良好氛围。这样就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培养了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还须指出的是,有时候,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拟定的答案范围,但又确有道理,甚至比教师拟定的答案更科学,这时候,教师应当迅速捕捉这难得的战机,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基础上,坦言自己的疏漏,公开认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比自己高明,自己应当向学生学习。实践证明,教师这样做不但无损于自身形象,反而会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使其更乐于深入钻研问题,勇于回答问题,甚至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问题教学不断趋近理想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做到研究学情,筛选好问题;深入钻研教材,发掘问题;遵循有效四原则,设计好主问题;重视学生回答,适度有效评点,才能有效提问,从而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构建有效的课堂,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蔡桥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