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41

[ 李晓翠 文选 ]   

“亲密接触”,文采飞扬

◇ 李晓翠

  语文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小学生作文,写人叙事如同记流水账。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探索出三种亲密接触的方法(亲密接触生活、亲密接触大自然、亲密接触好书籍),通过这三种亲密接触,让学生获取真实的写作素材,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解决了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使小学生们写作时感到愉悦快乐。
  一、 亲密接触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缺乏生活,缺乏体验,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众人一面的问题。”
  大多数小学生在生活中都能经常遇到难忘的人或事,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孩子,生活更是丰富多彩,例如:做饭、看孩子、洗衣服、喂猪、收粮食、拉野马(到处溜达)……但一提到写作,他们往往会抓耳挠腮,无话可写。就拿写自己熟悉的人来说吧,学生往往只记得一些外表,而有关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一系列细节问题,却一概不记得,就连自己的父母在脑海中也显得很模糊;孩子们感到奇怪:自己经历的事倒不少,但一到写作时,脑子竟是一片空白,不知道以前都是怎么过的。其实,这一切都是因为学生对生活接触不够亲密,记录不够及时造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方法,是让孩子多接触生活,随时记录生活。首先说写人,教师可事先给学生设定一些观察目标,如:你观察谁?他的外貌有哪些特点?他有什么爱好和习惯?性格特征有哪些?从哪些事可看出来?然后让学生用一段时间写观察日记,待观察完毕后,可写一篇完整的写人作文。其次说记事,无论是写难忘的事,还是写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事,都需要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现在,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熟视无睹,又缺乏热情,这就造成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如同闪电,一亮而过。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启发。记得一次作文课,我让同学们写一次难忘的经历,很多同学又写很久以前写过的事情,发现这个问题后,我马上与学生们交谈:“谁到村子北边的大水沟逮过鱼?”这一问不要紧,男生们像炸开了锅似的争着和我讲,他们准备了哪些东西,选择哪个地方,怎么逮鱼,遇到了什么麻烦,甚至还有的人说他还在北沟放了一把火,差点把自己的屁股烧着了……言语中透露着小孩子们的快乐与自豪,紧接着,我又把他们一夸,他们就高高兴兴地写起来,而且作文很成功。让孩子能够亲密接触生活,有时还需要老师和家长联手给他们创造一些难忘的时光,并且随时让孩子记录下发生的一切。比如说,家长教孩子做饭,应引导孩子说说做饭的过程,随后让孩子记录下来,并写一写当时的感受。这样的素材在写作中既可做“第一次……”“难忘的……”,又可做“令我高兴的……”“我学会了……”等记事文写作资源,让人读了会有一种真实、难忘的感受。有一个学生到现在还说:“我现在会烧的唯一一种菜肴就是在写‘第一次学做饭’时老师让我们回家亲自学的‘炒鸡蛋’。”老师也可以设计一些活动,比如“班干部竞岗”“演讲比赛”“辩论会”“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活动要因时而异,最好能符合时代的气息。在活动之前,老师要有意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活动的过程及每个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甚至心理,记住两三个最难忘的片段,待活动结束后,一定要让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又是今后写作的宝贵资料。通过不同形式的生活接触,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而且使得写作更加真实、丰富。
  二、亲密接触大自然,开拓写作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大自然是最直观的老师,它将千姿百态的生物展示给我们观看,既赏心悦目,又陶冶心灵。我们应该让孩子去多多接触大自然,认识它,了解它,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大自然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多的就是景和物。写景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有难度,因为他们没有学会观察,虽然景物随处可见,但家长和老师很少引导孩子注意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猫一狗。我在农村的一所小学教语文,一次带领三年级的学生对我校植物种类、数量进行调查,出乎我的意料,大多数孩子竟然连我们农村到处可见的月季花、杨树、槐树、泡桐都不认识,这些孩子在这个村子生活了将近十年,却没有家长老师告诉他们周围的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用处?这叫孩子们怎么能写出真实生动的东西来呢?所以,我建议家长和老师平时要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走走、看看,向他们介绍大自然中的一切,不要让孩子虚度光阴。
  我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且对它们的各个方面都有极强的求知欲,因此,我也时刻熏陶着我的学生。在一次编写寓言故事的习作中,同学们有的抓耳挠腮,有的翻看作文书,还有的趴在桌子上冥思苦想,即便开始写的同学也是套用一些寓言故事的情节,一点新意也没有。这时,我就带领学生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能产生矛盾关系的两种事物。当我们看到盛开着淡紫色花朵的泡桐时,我就问:“泡桐的花漂亮吧!到它身上采蜜的蜜蜂多吗?”孩子们回答说:“不多。”我又让孩子们看旁边的槐花,问:“槐花没有泡桐花漂亮,但它吸引的蜜蜂多不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多!”我又说:“你们能不能以它们为主人翁编一个寓言故事?”过了片刻,一个孩子说:“可以写孤芳自赏的泡桐认为自己的花很漂亮,看到有几只蝴蝶围着自己转,就洋洋得意地挖苦身旁的槐树花朵颜色太单调,不吸引人。而槐树虽然颜色单调但花枝茂密,引来成群的蜜蜂采槐蜜,它不好大喜功,仍然默默奉献,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然后,同学们思如泉涌,还写出了《虞美人与月季花》《龙柏与圆柏》《银杏树与杨树》等一系列寓言。
  我最喜欢春天时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的信息。经过亲密接触,有些同学说:“春风吹,吹得麦苗绿油油,吹得柳枝发嫩芽,吹得桃李绽笑脸,吹得小溪哗啦啦,吹得野花铺满径……”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这是最真实的感受。
  可见,亲密接触大自然,既能丰富他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又能给他们以灵感,带来写作源泉。
  三、 亲密接触好书籍,丰富语言学识
  重感悟,重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显著特点。在“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均有相关的描述,例如“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阅读、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些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个渐进历练的过程。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扩大阅读面。要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引导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阅读,而且要走进阅览室、图书馆去阅读书报,有条件还要上网阅读。二是要保证基本的阅读量。具体数量在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我们要努力做到。三是要注意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通过阅读积累形象材料、情感材料、思维材料以及好词佳句,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要重视“背诵”,必要的背诵是储存、积累语言和文化的有效手段。还要重视“诵读”,熟读成诵是汉语言学习的有益的传统经验,有利于丰富词汇,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增强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为此我在班级专门设立了一个图书角,每天下午专门给学生留一节课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并且随时将好词佳句写在读书笔记上。此外,我还经常向大家介绍一些合适的书籍,如中国名著、国外的名著等,并且和学生一起读书,将看到的精彩内容在读书交流会上交流。通过与大量书籍的亲密接触,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越来越丰富,语言表达和词汇运用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光明路街道东山阴小学]

“亲密接触”,文采飞扬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