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
价值取向
吴永军在<正确认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及其价值取向>一文中指出,当下对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多有误解。一是认为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含糊不清”:二是对后现代课程观念有误解:或对后现代课程观盲目崇拜,或对后现代课程观嗤之以鼻。
造成以上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少数学者矫枉过正,不负责任地对传统教育简单否定,并对基于后现代思想的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改革顶礼膜拜,“言必称欧美与日本”。许多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将一些“强势学者”的言论与国家的课程改革政策相混淆。一些学者尤其是一些未参与新课程改革而被“边缘化”的学者根本不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全貌,立论时伴有很多想象,大多从自己已有的经验或倾向出发,得出情绪化的结论。
文章指出只要我们回到“顶层设计”的文本,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全面而正确地加以理解,就可以澄清误解。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从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操作来看,其理论基础还包括现代课程论、现代教育论以及一些后现代课程思想等。(《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8期)
2
教育中的隐性伤害不可忽视
李向辉在《中小学生被隐性伤害的表现形式及预防》一文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并及早预防对中小学生的隐性伤害。教育中的隐性伤害是指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的不完善或学生间交往方式的失当而给学生造成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教师变相惩罚学生、不尊重学生、不公平、失控的情绪管理等,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学生群体或个体的侮辱、冷落等行为也会对某个或某类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灵上的伤害,如语言上的讽刺、侮辱、起外号,行为上的打人、孤立、侵占空间等;学校本身硬件环境的不规范或制度的僵化也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个性等方面的伤害,如灯光昏暗、楼梯狭窄,要求学生对教师的权威不质疑、不反抗等。这些隐性伤害具有潜在性和迟滞性,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其影响却是十分严重和深远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探索》2010年第8期)
3
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周杰、周洋在<论学生自我认同危机与教育的应然姿态)一文中指出,教育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学生的自我认同就是学生对“我是谁”的回答和体验,教育理应成为引导、促进和实现学生自我认同的力量。然而,当下学生自我认同呈现出诸多危机,“学生缺乏个人经历连续性的一致的感受”就是危机之一。人的生命是一种连续不断的运动,每一个当下的体验连结并形成人的整个生活过程,人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具有连续的统整性,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就存在于这种连续的统整性中。然而,当下的教育在“教育准备说”理念的影响下,将关注点指向学生的未来,忽视了学生过去及当下的生活。教育只重视学生如何尽早地适应一个既定的成人社会,以便更多地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代表,希望儿童按照成人的价值标准去行事,学生被看做一个不完善的、不成熟的人而被一味干涉和压制。如此,教育成了为成人的存在而进行的活动,学生成人化地生活着,迷失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断裂带中,找不到作为人在时间体验上的系统完整性。(《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8期)
4
贯穿传统,遵照国情,修正西方教育理念
孙绍振、孙彦君在<贯穿传统,遵照国情,修正西方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是中西教育理念的对话,而不是西方教育理念的移植。理论界乃至实践者却放弃自身的主体地位,将我国传统和自身实践贬得一无是处,把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做真理。最突出的表现是用西方的质疑和平等对话理论来否定我国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统。传道、授业、质疑、解惑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双向建构的过程。在学习的初级阶段,硬性的记忆是必需的,素质的养成并不完全是一次性地从感性上升为智性再到理性,也有从智性的记忆经由日后的感性实践中的反思再上升到理性的。当下闹得沸沸扬扬的平等对话,在实践中并不平等。学生离开文本提出的所谓多元、独特的见解受到鼓励,教师的解答、阐释却是犯忌的。取消教师的话语霸权,变成了放任学生的话语霸权。有些人把这种幼稚的做法当成西方教学的共识,但实际上,这是对西方教育的极大误解。(《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8期)
5
网络可以成为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的
助推器
顾德希在《网络: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的助推器》一文中指出,网络为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网络可以为变革语文学习方式发挥巨大作用。网络上的讨论与现实中“面对面”的讨论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比较从容。所发表的意见不会稍纵即逝,大家来得及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思考。二是比较宽松。个性不同的各类学生均便于参与,即使内向的孩子也无“羞赧”之虞。三是“学生资源”充分共享。学生提交的帖子均被保存,可以随时观摩,互相激励。此三者,无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重要条件,对语文能力的提高很有益。当然,网上学习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应当把网上学习和现实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解决某些共性问题,在师生面对面的情况下效果会更明显: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是网络学习之所长。二者整合,构建有益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是使网络成为变革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助推器”的一个关键。(<基础教育课程>20lO年第8期)
6
“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
赵霞、李文道在《“男孩危机”暴露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男孩学业落后已经成为我国近年来的普遍现象,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阶段,女生的成绩普遍都高于男生。从1999到2008年近20年中,高考状元男生比例由66,2%下降至39,7%,女生比例相应地由33,8%上升至60,3%。学业落后只是我国“男孩危机”的一个突出表现,事实上,在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男孩都面临更多问题。近20年来,男孩体质逐渐下降,他们更高更胖了,但是在肺活量、速度和力量指标上却连连下降:多动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自闭症等的发病率,男孩要高于女孩:未成年管教所中,男孩的数量要远远高于女孩。
“男孩危机”实质上是教育危机:忽视男孩在很多方面的发育晚于女孩的事实,在教育心态上急功近利;校园文化一味追求“静”,忽视男孩爱动的天性;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单一:教师队伍中男教师相对较少,性别比例失衡。(《教育发展研究》2010第15-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