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辅导书该不该禁与堵?大家意见不一。但学生喜欢读,家长愿意买,是不争的事实。客观上,禁与堵也收效甚微。但怎样用好呢?近几年,笔者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作前指导时,范文引路
有些教师习作教学过于粗放,往往是提出作文要求后,什么也不指导就让学生动手写作。有人以为,小学生习作只要解决了“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写作能力的形成固然是自我建构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来提高,但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可以缩短学生暗中摸索的过程,可以加速其习作水平的提高。因为一切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吕叔湘先生说:“念些范文,看看这些范文是怎么写的,我们也怎么写。”苏教版教材在每单元的习作练习中一般都安排一篇例文,提醒学生此次习作可以这样写,可以写成这个样子。但在教学过程中,只用一篇习作例文,又常常会禁锢学生的习作思路与语言表达。而作文辅导书为丰富习作例文提供了可选可用资源。因此,合理利用作文辅导书为学生习作引路应该顺理成章。
二、 习作评讲时,借鉴提高
评讲,不应仅把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简单罗列、陈述,或光谈一些抽象的写作技巧,还必须结合学生的作文实际对症下药。针对以下问题,可利用辅导书上的优秀范文进行相应指导。
1. 选材不恰当。写人、记事类习作训练往往都有明确的要求,而有些学生写作时却不会选择材料,常常出现偏题,甚至跑题现象。评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再次明确要求,结合辅导书上类似的范文以及文后的点评,指导学生对自己或同学的文章进行分析,找出选材方面的问题,重新选材,重新作文,从而提高习作质量。
2. 叙述不具体。“写不具体”是小学生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尽管教师反复讲技巧,但不管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的文章,一些学生常写得干巴巴的,文章就像兔子的尾巴——长不了。此时,可以结合辅导书上的同类范文,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把人物写生动;如何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写优美。
3. 结构不合理。有些小学生写作时思维混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条理不清楚,甚至不能成文。教师可有意选择作文辅导书上题材不同,但脉络分明、结构安排合理的范文,引导学生揣摩如何谋篇布局。如:叙述事情,可按时间或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描写景物,可按方位或观察顺序来写。
三、 无从下笔时,拓展思路
学生写作时无从下笔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针对第一种情况,可让学生阅读同要求的范文。孩子们年龄相仿,生活背景相似,读同龄人的作文,兴趣往往更浓,情感上更能够引起共鸣。通过阅读,打开思路,起到“找到米下锅”的作用。
针对第二种情况,可让学生阅读同题材的范文,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在范文的启发和引领下,使学生豁然开朗。
当然,平时就要充分给予学生阅读作文辅导书的权利和时间。有了平时的积淀,就不至于要写作文了,才急急忙忙找作文书参考。
四、 写作入门后,求异创新
学生习作入了门,就能渐渐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这时候,就应当向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求异创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不要被作文辅导书束缚,要从阅读中得到启发,在仿写中求异,在求异中创新。
一些学生作文类报刊经常组织各种征文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参赛作文,教师要经常与孩子们一起修改。习作一旦得奖或发表,学生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就会被大大激发,创作热情定会空前高涨。那时,写作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张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