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东西在人的生命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要用你身体里的某种物质来打比方,那么血液就是其中的一种。而阅读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血液。
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以外进行的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它与课内阅读一样,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并不浓,这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阅读兴趣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所以说,兴趣可能激发学生超文本的表面结构,导致对文章更精细化和更深层的加工”①。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想让他们静心读书,确非易事。这就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绝大多数的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会产生“我要读”的渴望,书读得多了,知识就多,语文素养自然就高。可见,阅读与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根据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的观察分析,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策略:
一、 小学生语文课内阅读教学的迁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从学生认识水平的实际出发,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新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当课堂所讲的教材里包含一定‘份额’已知的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新的东西时,才能唤起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面的稳定的兴趣。”②语文课内阅读就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课外熟练地进行阅读活动。因此,语文课内阅读教学必须“举一反三”,向课外辐射,只有这样,小学生的阅读面才能扩大,阅读能力才能加强,语文素养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1. 问题引导策略。兴趣和问题意识直接相关,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上巧妙设疑,引发学生“读书找结果”的欲望,并经常通过语言、动作等形式,强化学生“读书长见识”的意识,久而久之,形成兴趣,养成习惯,在学生的意识中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有“问题牵连效应”的意识,从学生关心的一个问题,引发学生关注相关问题,形成“问题意识”。
2. 善用补偿策略。当今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是从作家的作品中节选或改编的。由于种种原因,文中的某些观点不可能全面展开,原著无法尽录。在有限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可能一一补充,但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其阅读原著的兴趣。学生为了了解原著,于是便“堤内损失堤外补”,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得到补偿和满足。
3. 激发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阅读教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精彩的课堂不但在于教师的预设,而且在于课堂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气氛,善于分析和支持学生所提出的看法,让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学生有了自己的解读,就会到广阔的天地中摄取更多的知识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4. 增强学生主体性。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主动阅读,除了吸收语言文字本身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也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因此,我们应在学习每篇文章之前、之后,发动学生搜集资料,在课堂上开展交流、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思维的火花得到强烈的撞击时,学生便感受到一种“做学问”的境界。这样可以激发小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从而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激发阅读的兴趣。
正像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的成果70%得益于课外。阅读水平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而课内阅读只是方法的传授,即所谓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小学生课内阅读教学的迁移对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二、 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对于他们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名人效应。历史伟人、民族英雄、科学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的代表、人类的精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政治伟人毛泽东、民族英雄鲁迅……教师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他们的故事,告诉学生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让学生从这些伟人身上有所感悟,激发其敬仰之情、仿效之心,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2. 教师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影响学生诸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中,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再没有任何人能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捉摸一切最细微的事物”③。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才能成为一条源源不断的小溪,灵活地旁征博引各类著作,将好词佳句娓娓道来,让学生从我们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教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地敬佩,因而激发起读书兴趣。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及时巧妙地引发、强化学生在多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有关书籍。
3. 同学影响。同学之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是同处一班学,熟悉、亲近,因而极易引起同学的注意共鸣,产生较大的影响力。那些阅读起步早、学识水平高、能胜任“小老师”的同学,可以让他们读美文、讲故事等。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必定会被大大激发起来,各人都要争当“小老师”,各显其才。在课堂上,教师的随机评价对发挥小学生的榜样力量也十分重要。当一些学生运用课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课内题目时,教师应抓住典型、即时表扬,必然会激发其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大众传媒的引导
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冲击力。这些大众传媒的信息多而广,形象直观,引人入胜,因此不少小学生放学到家就沉迷于电视、网络,失去了看课外书的兴趣。然而大众传媒的信息毕竟是庞杂无序的,要让学生系统了解知识唯有阅读。正如凯勒斯所说:“书是随时放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大多数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此时,教师应对其正确引导,并且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引导孩子展开课外阅读。
当然,只要运用恰当,传媒中的一些节目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巧妙地将学生从声像材料引到文字材料中,如小学生看了动画片《西游记》,就想去读一读小说《西游记》;看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对同名小说感兴趣。如今,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被搬上银幕,教师可以抓住机会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潜移默化地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当今时代,阅读材料已不止是以纸质为媒介的印刷物,电视阅读、影视阅读和网络阅读都以屏幕为介质,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屏幕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大众传媒,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知识面。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不能让小学生过分地依赖声像材料,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其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毕竟只有在阅读的实践中才能学会阅读,才能“看”出阅读的本领。
我们常说小学阶段是雏鹰起飞的时期,如果没有阅读,就等于折断了雄鹰的翅膀;没有阅读习惯,就等于翅膀发育不良,注定是飞不远的。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①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②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③ 张光鉴:《相似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版。
④ 刘翔平:《不会阅读的孩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⑤ 肖川、张文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⑥ 苏渊:《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年第7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