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言文尤其是课外文言文时,常常有不少学生虽然也知道某词活用了,但是由于文言文中的活用情况很多,于是就搞不清楚到底该怎样翻译。是否有既能快捷又能较为准确地翻译出文言活用词的方法呢?对此,笔者有一些粗浅的看法。
文言实词的活用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因此,文言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为三类:(1) 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2) 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3)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这么多几乎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文言活用现象是否有规律可循呢?笔者通过反复比较与研究后发现,文言活用现象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是名词直接修饰限制谓语,活用作状语;第二类是动词、形容词出现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活用作名词;第三类是名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等在句子中本不可以带宾语的词却带了宾语,于是它们就或是使动用法,或是意动用法,或是为动用法;第四类是如果活用现象不属于以上三种情况,就一定是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了。
据此,笔者归纳出三种快速翻译文言活用现象的方法。
一、 名词作状语时用“介词+名词”或“像什么(名词)一样”的格式翻译
名词作状语是古代汉语中比较普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单个的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的,其中有的和介词一起构成介宾短语才能作状语修饰谓语。因此,将作状语的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根据语境在其前面加上一个恰当的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介词+名词),才能作谓语的修饰语。另外,如果是用名词代表的人或事作比喻,那这一名词就应该译成“像什么(名词)一样”。例如:
(1)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2)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内:在国内。
(3)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翼:像鸟的翅膀一样。
二、 动词、形容词出现在句子主语或宾语位置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时,应译为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
现代汉语中,作为句子主要成分的主语和宾语通常是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不充当主语和宾语。古代汉语中,主语、宾语大多也由名词或代词充当,但在主语和宾语位置上也常常会出现动词或形容词。这时,动词或形容词实际上已经活用作名词充当了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动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往往是以动词或形容词的形式代替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出现在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翻译时应解释为一个名词性的偏正短语。所以,翻译出现在主语、宾语位置上的动词或形容词时,将其直接译为以名词为中心词的偏正短语就可以了。当然,这个偏正短语的中心词(名词)需要根据语境补出,而其修饰语就是原来的动词或形容词。例如:
(1)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到达的人。
(2)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继:继承人。
(3)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粮食。入:收入的财物。
(4) 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伏:伏兵。
(5) 四美具,二难并。(《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6)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圣:圣明的人。愚:愚蠢人。
(7)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8) 与苍梧太守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老交情。
三、 名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作谓语并带宾语时,可分别试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去翻译,如果翻译出的意思都不够确切的话,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就只能译为一般的动词
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支配其后面的宾语,直接翻译即可;不及物动词不能直接支配后面的宾语,如果其带了宾语,那这个不及物动词就一定是活用作其他词性了。名词或形容词是不能作谓语支配宾语的,如果名词或形容词充当了谓语且后面带有宾语的话,那么这个名词或形容词也肯定活用作其他词性了。
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除以上两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外,还有其他几种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与直接活用作动词。所以,遇到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现象时,要先判断其是否是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如果这几种用法都不是,就可以直接译为一般动词。例如:
(1)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将:使(任用)……为将。
(2)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客:把……当做客人。
(3)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使……活了下来。
(4)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为……而死。
(5)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弱:使……削弱。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认为……美。
(7)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哀:为……而哀叹。
(8) 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称王。
(9)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
(10)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说坏话。
(11)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速:招致。
总之,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虽然很多,但依据这三种方法去翻译,还是可以化繁为简的。
[作者单位:湖南省耒阳市坪田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