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课教学,我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 在朗读指导中增强语感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读中感悟,以读见悟”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很有道理。本文详细描写了汤姆和他爸爸之间的对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变化得到了很好的外化。教学中,我通过有效的指导,增强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朗读效果。在教学第3—7自然段时,我是这样做的:
先是蓄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抓住“突然、弯成了弧形、拖、哇”等词语,理解这是一条很大的(他从未见过的)鲈鱼,为汤姆舍不得放鱼定下情感基调。其次,是理解“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丰富内涵。课文里写爸爸的声音是“低沉”的,“低沉”一词,从表面上看只是声音不大。为了深化学生的认识,我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必须”和“!”,体会爸爸的语气不仅是低沉的,还是严肃的、坚定的、恳切的、中肯的、急切的、命令式的。学生有了丰富的认识,有感情的朗读就水到渠成了。有了充分认识“这是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他十分惊喜”的基础,学生读“为什么”时,也就自然能读出“很不情愿”“嚷”的语气。
朗读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只有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的基础上,朗读所传达的情感才是真实的。上述教学,学生理解文本到位了,朗读时,情感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二、 在角色对话中提高认识
“遵守规定”是本文的主题思想。在引导学生理解“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时,我采用了角色对话的方式。
我创设了三种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说服老师(假设是汤姆的爸爸)。一是:“湖里的鲈鱼不只这一条,我钓上了一条不会使鲈鱼断子绝孙。”二是:“不就还有两个小时吗?我把鲈鱼放进网里养在湖中,等12点之后再拿上来,不就行了吗?”三是:“你又不是警察,我钓到了这条鲈鱼不放,你有什么权利管我呢?”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学生认识到:不管钓到多少,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不管是不是警察……都应该遵守规定。
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对话,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创造性处理。学生说服“爸爸”的过程,就是对“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深化认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三道题:当我想从草坪上抄近路时,我就对自己说:;当我想把垃圾随便乱倒时,我就对自己说:;当我时,我就对自己说: 。这三道题,有意识地使学生的认识向日常行为转化。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语文教学,就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净化学生的灵魂。
三、 在表达训练中实现迁移
语文教学应该有语文味。语文教学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实现应建立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语文教学应尽量减少非语文化的手段与方法。
在课堂伊始,我让学生读两句话:“夜幕初垂,一轮明月从湖面上慢慢升起”和“鱼饵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湖面泛起一圈圈银色的涟漪”,要求学生读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这两句似乎与本文的主题关系不大。其实,这两句很美的话与课文是紧密相连的。一是点明了时间,宁静的夜晚,钓到了一条鲈鱼,如果不放,别人也是不知道的。第二,也是在暗示:湖面上泛起了一圈圈银色的涟漪,经历了这件事后,“遵守规定”也一定会在汤姆的心中永远留下一圈圈银色的涟漪(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通过这节课的教学,“遵守规定”也会深深地在师生心中留下这样的涟漪。
课堂上,学生不光读了这两句话,还进行了迁移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描写月光下的夜晚,学生说出了“清晨,一条鱼儿跳出水面,水面上就泛起了一圈圈银色的涟漪”这样优美的句子。如果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一定会优美起来,丰富起来,灵动起来。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语文实践与情感熏陶有机统一的艺术。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语文课堂要充盈浓浓的语文味,要很好地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张沐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