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平时喜欢文学,空闲的时候也爱写一点小文章。前段时间,我给杂志社投了几篇稿子,我觉得挺不错,可最后都没有发表出来,今天来信想问一下,你们选稿的标准是什么?请老师有时间能给我回信。
湖北省武汉市关山中学 蔡伟东
亲爱的蔡伟东同学:
你好!
你的来信,我们已经收到,迟复为歉。
关于你的文章,经过编辑的认真审核,觉得尚未完全达到我们的录用标准,故未能见刊。多年来,我刊对发表的文章都有严格的把关,要求刊发的文章应做到"言之有物",要么对事物有细致的观察、要么对生活有独到的感悟,所叙所写,要落到实处,不能泛泛而谈,一股"伪文艺腔"。目前,太多中学生的作文华而不实,文字看似空灵婉转,实则苍白无力,文章里四处是莫名其妙的彷徨,莫名其妙的感伤,看后令人不知所云。其次,就文章的行文而言,应有些新意,不能动不动就举两个事例,拉几个名人出来说事,这样的文章,看了实在让人打不起兴趣。希望我的回信对你以后的写作会有帮助。
本期执编:张 思
本月阅读套题参考答案
1.C(文中说“不能把先天体制的缺陷归罪于市场经济”,人们可以根据市场经济来调整自己的文化)2.A(“不断满足人们所有的期待”是不可能的,只能是不断关注人们新的目标)3.示例一:当你极度口渴的时候十分需要喝水,你喝第一杯水最畅快;但随着口渴程度降低,你对下一杯水的渴望值也不断减少,当你喝到完全不渴的时候即是边际,这时候再喝下去会越来越感到不适(负效用)。示例二:看一本书,刚翻开10分钟时,觉得太有趣了;持续看了半个小时后,乐趣减了点儿。就这样依次递减。4.B、D(B、插入缘由一段故事后,文章又转入叙述教育未果的事,又跨越三十年写再次见面的重复故事,所以这只是插叙,而不是倒叙。D、小说主题不是反映性格悲剧。)5.小说一开头作者通过问话把小说的中心事件突出地显现出来,但却没有立即给出答案,这就造成悬念,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好奇心促使读者要顺着作者的“为什么”和“是不是……”去追寻这个未解的答案,去破解这个谜团。这就比按时间顺序来写更加引人入胜。6.作者对于整个情节的安排是详——略——详。对于三十年前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写得详;对于“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在文革中的遭遇,作者没有写是略,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对于“事隔三十年”文革后,作者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事件写得详。作者匠心所在是不刻意去描写国民党统治时期对于士兵的摧残,也不刻意描写文革时期对于一个曾经是国民党军人的暴力,作者都是通过“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的口述进行补叙,让故事不完整的地方变得完整。作者把精力和文章的核心全部投放到“立正”这一核心事件上,让其它外围事件都围绕“立正”这一主题事件服务,从而突出文章主旨。7.(1)小说塑造的是一个悲剧人物,三十年前是悲剧,三十年后更是悲剧。几十年的跨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悲剧还是不断地重演,是巧合还是作者巧妙的安排,不禁让我们掩卷沉思“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2)贯穿全篇的“打”字,隐喻着暴力和非民主,而暴力的根源又是非民主和非人性化,这种背离现代文明的价值趋势的重现,也正好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时常见到的现象。(3)小说主角是个悲剧人物,但这个人物的悲剧同时又折射了时代的悲剧,作者通过对“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悲剧事件的刻画,唤醒人们对民主、人性自由和历史的沉重反思,这就是破解“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的钥匙。8.A(称,说)9.D(都是介词,“于是”;A、介词,“用”\表目的;B、助词,无实义\表“……的处所”;C、介词,相当于“于”\对)10.B(是对“故人所善宾客”很大方)11.(1)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先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争论。(2)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却城府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与他们相处很好,但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12.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13.诗的首联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即以哀景写哀情。诗的首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的繁花竞丽的感觉。与这种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出了“堪悲”。此诗在写“他乡寒食远堪悲”前却描绘出“二月江南花满枝”的美丽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对繁花似锦的春色,便与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乐景只能倍增其哀。这更加有力地抒发了他乡寒食的无尽悲哀。14.诗眼是“悲”字。首联写作者远游江南,虽然繁花满地,但因独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加之,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一语双关,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加可悲了。尾联联承上句“寒食”而写到断火。寒食“无烟火”本来是为纪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风俗,而贫居“无烟火”却是为生活所迫的结果。对于富人来说,一朝“断炊”,意味着佳节的快乐;而对于贫家来说,往往断炊,包含着多少难堪的辛酸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