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国教育学派的出现还是很遥远的事
于述胜在《近30 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一文中指出,近30 年,在激活传统教育智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的感召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主要团队:其一是以黄济为首的北京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论而入于史”,即出于建立学科知识体系的需要并从现代教育哲学问题出发,去回溯和总结传统教育哲学的丰富思想观念;其二是以张瑞璠为首的华东师范大学团队,其基本理路是“由史而进于论”,即通过总结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成果,在哲学层面上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精神。
但是,真正的中国教育学派的出现还是很遥远的事,以“学派”自期或是自许,只能不断制造机械叠加的抽象知识,不仅与“学派”无缘,反而可能愈行愈远。我们不妨把“学派”的情怀放下,脚踏实地去做该做的事:能“西化”的“西化”,最好是“彻底西化”,彻入西方文化的骨髓中去;能“复古”的“复古”,最好是“彻底复古”,酣畅淋漓地在古人的胸腹中走上几个来回。(《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6 期)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
潘涌在《论学习方式创新与人的可持续发展》一文中指出,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习者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所谓学习者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以言语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人的精神成长的持续性、全面性和协调性为基本特征的,从而使生命内部各种要素达到动态的平衡。这种生命周期内经久不衰的自足自享自用的发展体系,包括发展指向、发展能力和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养。
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自主性学习十分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指向,它使学习者有效支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心力,自由选择中外优质言语进行作品审美鉴赏,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言语表现力,并升华自己独特的理想精神和审美精神,拓展自己的人生世界和文化世界。
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发展学生发展能力——诸
如独立机智的判断和表达、洞察人生的果断选择、穿透岁月的意志力——的最佳途径。
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所倡导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等立身处世、言语沟通的基本素养,也正需要在合作学习、动态交际中逐步养成。(《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年第11 期)
教育家需要发现、肯定和赞美郭华在《教育家发现之旅》一文中指出,在中国,我们并不缺乏教育家,而是缺乏对教育家的发现、肯定和赞美。教育家需要发现、需要命名。教育家也许是自在的,但教育家的发现应该是自觉的。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要善于把我们身边那些恪尽职守、专业过硬、道德高尚、把教育工作的自尊与个人的人格完善结合起来的、为教育事业和学生无私奉献的、有独立思想和自由人格的优秀教师发现出来。我们应该让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进入师范大学的课堂,还要像输入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那样,把我们优秀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输出到世界。
没有哪个教育家会自封为教育家,但教育界、舆论界要对教育家的命名形成共识。对于教师群体中的这些优秀者,教育理论界和舆论界应该让他们深入到人们的记忆中,像科学家、劳动模范那样被全社会熟悉、尊重、传诵。(《中国教师》2010 年第17 期)
国培计划”的价值朱旭东在《论“国培计划”的价值》一文中指出,中国自2009 年开始提出国家级培训政策,中央政府投入了大量专项资金保障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由此形成了一个政策话语,即“国培计划”,这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它具有国家公共价值、社会价值、教师专业发展价值。
但是现实中的“国培计划”也存在很多问题:培训者的“雇佣兵”特征,即培训机构往往不是培训知识的生产者而仅仅是组织者,真正的培训者只是培训机构“雇佣”而来的,这样的关系中,培训的效率是受到质疑的;受培训者的“福利”特征,即在培训经费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外出培训成为给教师的一种“福利”,而真正的培训理应是一种权利、义务和责任;培训项目的“旅游”特征,培训和旅游的结合成为当下教师培训的普遍模式;培训课程的“预设”特征,课程表是培训机构提供的,是一种预设的课程,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中仍然会重复原来的做法。以上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整个培训体系的有效性。(《教师教育研究》2010 年第6 期)
偶像崇拜也有正面影响
徐红波、彭怀祖在《偶像崇拜现象的德育思考》一文中指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本质上是特定个体或群体对自我认同的形象化的人格符号所表现出来的极度钦佩、尊敬、欣赏、向往等心理和情感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行为表现。
偶像崇拜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有着普遍性、小龄化、多元化、功利化、娱乐性、世俗化等特点。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例如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对真善美的追求,陶冶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充分认识自我和展示自我;有助于青少年宣泄情感,获得心理安慰,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有助于激励青少年奋发上进,为其提供成长的动力。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偶像崇拜的教育价值,应该在偶像“榜样化”方面下工夫,淡化偶像光环,引导多元崇拜,寻找偶像亮点,解析其成功之路,开展偶像批判,摒弃盲目崇拜。(《教育学术月刊》2010 年第11 期)
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李振远在《风格,离普通教师有多远》一文中指出,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有风格,风格是一种境界,是每一位老师最终必须走向的一种境界。
每个老师的风格各有不同。比如,窦桂梅激情澎湃、大江东去,王崧舟激情洋溢、诗意盎然,朱文君幽默风趣、大度从容。教学风格在课堂上有多种多样的体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处理、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语言的把握等。普通教师的风格就是从一节又一节不成熟的课开始的。要想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首先必须学会发现,发现风格,发现自我的性格优势、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其次,追求风格可以先从模仿开始,可以大胆地、果断地、淋漓尽致地模仿名师,模仿的过程几乎是不可或缺的。再次,要勇于创造,在文本解读方面思前人之所未思,见前人之所未见,在教学时要创造个性鲜明的方法来传递自己的解读和发现,在语言上要反思、发现、找到自己的语言特点,并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直至形成自己的风格。(《人民教育》2010 年第2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