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11

[ 陆惠萍 文选 ]   

健康心理,健康课堂

◇ 陆惠萍

  佩雷斯认为:“21世纪的人必须有三大本领:一是会继续学习;二是会与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能生存发展并做出贡献。”因此,具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备的条件和基础。小学生处在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发展阶段,他们面临着社会适应和社会学习的双重任务。他们必须适应学校和集体生活,并养成与之相符的社会规范意识和行为习惯。但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一些不良因素的介入,学习、生活过程中的挫折、失败等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如苦恼、难堪、嫉妒、怨恨、敌视等。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生力军,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这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开发智力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实施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主渠道,是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索交流学习的平台。尤其是结合当今课程改革中提出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目标,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意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困扰学习的心理问题,调节和优化学习的心理状态,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教师热爱、信任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才能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因此新时代下的教师要彻底打破长期固存的“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建立真正的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亲和基础上的、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着走进教室,微笑着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的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用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诚信感化学生,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这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得以继续深入的保证。
  二、 建立适当的学习期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赞扬学生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在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避免使用“你听我说”“我告诉你”之类的命令式、灌输式的语言,坚持用鼓励性的、商量式的语气说话,例如“请你继续讲”“你的分析是不是这样”“请听听我的想法”“我想作一点补充”“如果这样说是不是更全面”等。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语言表述,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充分挖掘教材教学内容,构建健康的教学结构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适合心理辅导的内容和素材,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有关心理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中不能只是考虑教师应该怎么做,把学生看做是配角或被动的,而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同时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挖掘各种能力培养和思想素质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等。把好这一关,就等于为“以课堂教学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可行的基础。
  四、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传递着兴趣、爱好、意志、情感的信息,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也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来选择把握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来自教师、教材的各种信息。根据语文教学的这种独特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各种优异的学习心理品质。
  1. 品味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的文章。教师可在“读中感悟”环节,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学习英雄遇事不慌、沉着冷静、勇敢坚定、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 结合事例,恰当评价。如小语教材中《半截蜡烛》一文表现了小女儿杰奎琳的聪明才智,教师可结合当时一家人身处的环境、面对的人物,加入“评一评”的环节,带领学生挖掘出杰奎琳沉着机智的心理品质,从而受到教育。
  3. 创设情境,扮演角色。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三个小伙伴》一课可设计“演一演”“小组讨论”等情境,扮演角色,畅谈感受,让学生自省自悟。最后学生总结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很好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学会与人合作。”
  4. 设身处地,探究实践。教学《守株待兔》时,为了让学生明白“不能把偶然当成必然,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课末教师可设计一个让学生“劝农夫重新拿起锄头”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表演中受到教育。
  5. 精选方法,自感自悟。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如教学《掌声》时可采用体验的方法渗透爱心教育;教学《生命桥》可用实践的方法渗透合作意识;教学《一定要争气》则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童第周在困难面前不是退缩,而是充满自信,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正因为有这种“争气”的可贵精神,他才能有学习上的进步,事业上的成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勉励自己做一个争气的人。
  健康的课堂学习氛围,能给学生创造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勤于学习的环境,能帮助学生愉快地适应学习环境,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健康心理,健康课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