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读张继《枫桥夜泊》,我感到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秋夜旅人泊舟图,意境深远,耐人涵咏。正如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中所评:“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雕自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 的确,此诗不雕自饰,清迥神远,有声有画,意境优美,给读者以多元的想象空间。这也许就是此诗安享大名、声播异域的缘故。
咏读诗句已使读者感受到江边静夜的景致,再加以联想与想象,眼前不禁展现出画外之境,即诗中所表现的物象的三种意境。
意境之一:此诗给古刹平添了历史文化色泽。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描绘,使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仿佛从远古传入读者的耳鼓,且荡漾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从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据记载,唐朝不光是姑苏的寒山寺半夜打钟,别处许多地方的寺庵也半夜打钟。如白居易《七绝·题清头陀》:“头陀独宿寺两峰,百尽神庵半夜钟。烟月苍苍风瑟瑟,更无杂树对山松。”又如许浑《戏代李协律松江有赠》:“山殿日斜喧鸟雀,石潭波动戏鱼龙。今来故园遥相忆,月照千山半夜钟。”以上两首诗中的“钟声”都来自“神庵半夜钟”。而枫桥本身就具有诗意美,自从有了这所古刹,更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显得更加丰富,令人遐想。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睛,却是张继的创造。所以,大凡评论此诗,对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诗家语”,人们认为:“枫桥夜泊”之神韵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
意境之二:诗中流露出落第文人淡淡的哀愁。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这是因为此时的张继科场失意,回乡途中夜泊苏州。诗人落榜后无法入眠的愁绪油然而生,万物沉睡,只有张继无眠,他感叹自己命运多舛,慨叹人生的失意坎坷,不由吟诗抒发满怀的愁绪。因此,张继应是画中的主体。这种淡淡的哀愁,又是古代诗歌的“忧郁美”。
意境之三:末句“似乎是对尘劳人生的棒喝”。诗人看到的“月落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寒山寺”和听到的“古刹钟声”,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及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这里既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的缕缕愁绪,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尤其是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似乎是对尘劳人生的棒喝”,极为神远。这的确是促人醒悟的警策。人生苦短,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而为了生计又不得不辛劳奔波。因此这诗句是对现实的感受,是对人生的领悟,耐人涵咏。
总之,诗中景中含情,情由景生。有声有画,意境优美。而其深邃的思想又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竟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