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4期 ID: 138860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1
  “作者的创作背景”不适合在高考中“探讨”
  陈文奎在《“作者的创作背景”适合在高考中“探讨”吗?》一文中指出,虽然自2009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能力层级中设置了“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并且一直沿用至2011年,但笔者却认为,文学类文本探究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发掘与创造性发现,应鼓励多元化、有创意的解读和积极建构,具有多元、开放的特点,而“作者的创作背景”一般是固定的、清楚的,不具有不确定的因素,在高考中让学生去探讨,只能使高考题失去应有的信度和效度。近年的高考探究题多对此考点不置可否,悄悄避开,也说明这一考点不适合”探究”。但是由于考纲中仍将其列入,师生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加重了师生的负担。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制定新的考纲时,考虑将其删除。(《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第1期)
  2
  阅读教学需要跨越“三重门”
  杨邦俊在《新课程阅读教学需要跨越的“三重门”》一文中指出,新课程阅读教学改革要取得显著的成效,需跨越教材开发、文本教学、人本教育“三重门”。
  教材开发要兼及教材内外。不但要对教材价值做出基本的教学评估,根据评估的价值取向挖掘文本内涵,选取有教学意义的内容,确立教学点;而且还要放眼教材之外,瞄准与文本内容有关的外部资源,找到与原文背景、脱略的细节、留有的空白相匹配的原始材料,以备教学之需。
  文本教学要趋归人本教育。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多从识记、理解、鉴赏、评价、运用的能力层面设计、安排学习活动,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能力层级,这是有违教育规律的。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活动,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应转化为以复活文境、体验文本、追索文意教学为特征的文化阅读方式,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文化内涵,获取精神、道德力量,促进人格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联系原文背景和时空关系,走进文本的生态情境中,自然地汲取语文知识,在生态化的阅读进程中自由地发展阅读能力,形成综合素质。
  人本教育要不失学科特点。语文的人本教育应该遵循语文的学科特点,借助文本,通过有效的文本阅读来实现,教学过程应该充满语文的趣味性和审美性,语文教学与人本教育应该浑然一体,互动互为,共生共长。人本教育需要语文学科教学的紧密跟进。(《中学语文》2012年第1期)
  3
  阅读教学要追求人本意义的实现
  顾海平在《从“阅读”到“阅读教学”》一文中指出,阅读是作者和读者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阅读所强调的,是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准确和深刻领悟,其基本目的,是文本意义的实现。
  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借助对教材文本的一定形式的解读过程,来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素材、习得语文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因此,阅读教学所强调的,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程度,是其作为一个人的学科能力、思想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升程度。阅读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人本意义的实现。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必须强化教学设计的人本意识,努力追求人本意义的实现,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
  追求阅读教学的人本意义的实现,就是要关注学生阅读行为的过程设计,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言语行为伴随着思想感情的“激活”状态。如果说阅读的目的是理解,强调的是阅读的结果,那么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激活,强调的是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在思维情感被激活的状态下,通过一定的言语实践所形成的具有语文价值的意义建构。(《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1期)
  4
  中小学须逐步加强议论、说明文的写作
  雷实在《中小学须逐步加强议论、说明的写作》一文中指出,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是最常见的表达方式,适应不同的表达目的和表达对象。总结写作教学的历史经验,比较发达国家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及评价,分析课程改革后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小学生有必要加强议论、说明的写作,以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为此,有必要全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的写作要求,利用好语文教科书的新设计,并尝试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配合,逐步提高、逐步加强议论、说明性文章的写作。在此过程中,要大力提倡“言之有据、慎下结论、民主对话、独立思考”的良好文风:议论与说明首先要做到“言磐有据”;要让学生明白,“慎下结论”既是方法,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提倡民主对话的良好风气;量力而行,培养独立的议论、说明能力。
  5
  “问”得有效,“思”才有深度
  徐钊在《“问”得有效,“思”才有深度》一文中指出,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往往对教学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的提问却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问题模糊不清——所问问题没有明确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目的;问题偏易或偏难——教师低估或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提问僵硬封闭——多属于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少有或几乎没有评价性及创造性的问题,如这篇课文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总是这几个问题,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问频率不当——提问过于频繁,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提问,精神高度紧张,不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等等。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是有效的提问呢?首先,问题要目的明确、清晰明了、对象合适、多开放性、促进合作学习。其次,在提问的位置上也很有讲究。应多在题眼处提问,在对比处提问,在疑难处提问,在奇特处提问,在类比处提问。(《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32期)理性:语文课程改革不应缺失的价值坐标
  吴格明在《理性:语文课程改革不应缺失的价值坐标——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度反思》一文中指出,语文课程改革有一些很好的思想,例如张扬人文精神,主张多元文化,倡导自主学习,重视过程、积累和识字写字,等等,但也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还很严重,其核心问题就在于缺失理性精神。从理性与人类发展、民族文化、当代社会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理性应当是素质教育的主题,并应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语文课程改革理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重道轻文、重内容轻形式的文化传统,对语文课程改革之前的语文教育反思不够,认知结构的简单化分析,对理性与创新关系的误解以及对西方后现代文化的盲目照搬等。语文课程改革应当高扬理性精神,由肤浅走向深刻,由浮躁走向从容。(《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