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7期 ID: 78837

[ 佚名 文选 ]   

课外教学实例

◇ 佚名


  设计人:吴春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03级研究生)
  为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有效增强学生主体的语文能力,笔者在课外语文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做“小组摘记本”,它融摘抄、日记于一体。以合作的形式营造全班同学共同展示交流的文化氛围。实现了课内、课外知识融通,全体与个体知识共享,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形式:全班同学按五至六人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共用一本摘记本,民主选举一名小组长,负责管理好本组成员的摘记工作。并协调本组成员做摘记人的轮序。摘记本在小组成员中传递,一周为一个轮流周期。每位组员在完成自己的摘记的同时。可以阅读其他组员的摘记及教师的评语。
  内容:分为“名言锦句、品尝感悟、热点聚焦、心灵私语、百科知识”五大板块。
  名言锦句:摘抄名人名言、佳句锦段。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
  品尝感悟:是阅读感知的内省,学生可以向同学推介新书,可以自由畅谈阅读的感受,可以品评作品主题、情节、人物、结构等;
  热点聚焦:记录社会、校园、班级中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或人物,可适当发表评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心灵私语:是学生放飞心灵的空间。学生可以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记下同学的友谊,记下自己的困惑,印下成长的足迹;
  百科知识:汇集学生们各自感兴趣的百科知识。开辟天文、地理、军事、体育等众多专题。
  “小喇叭”:发布教师评语或小组交流评语的空间。它是促使小组轮流摘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师在思想、写作、生活等各方面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
  评议: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评议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成果展示:把课桌摆成展览台,展示、交流同学们一个月来做的摘记。由小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介绍摘记内容及亮点处。
  2,评选优秀:民主评选出的优秀小组设为“阳光奖”,各栏目分别设“滴水穿石奖”“冰心玉壶奖”“睿思机辩奖”“真实的我奖”“才博专精奖”,各组评选出一名优秀个人,老师热情颁发由同学利用电脑设计出的精美奖状给优秀学生、优秀小组长和优秀个人,并让他们分别作经验介绍。
  3,专题恳谈:老师结合课内教学内容布置相关专题的收集与整理,使学生的课外学习落实到实处。真正实现课外是课内的延伸与拓展。比如。高一年级学了鲁迅的《药》《阿Q正传》《拿来主义》等多篇作品后,布置同学搜集、研读鲁迅作品,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专题评谈。在评议、辩论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4,名作欣赏:结合国家教育部指定的必读名著。由老师与同学协商定下每月必读作品,同样借助评议会的时机提供学生展读、评议名著,收到了拓宽视野、提升思维的效果。
  实践证明,同学们为小组摘记投入了极大热情。他们精心地为摘记本设计扉页和取名。如命名为“骐骥跬步”“书蜜集”“鹰之队”……关注时事的同学是班上的新闻报道人,他们以梁锦麟、白岩松等为楷模追踪焦点、热点,议论国家大事;爱好文学的同学自发组成文学社。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风荷举》班刊;喜爱“百科知识”的同学,在栏目中摆起了擂台,成为某一领域的小“专家”。
  [点评:“小组摘记本”这种形式很好,也很有效。首先,在小团队合作积累与交流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做学习主人的意识,让学生明白只有自己亲自参与、归纳整理、养成习惯才能构建起自身知识的皇宫;其次,适度的竞争与奖励激发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学生在积极思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锻炼思维、开发智力的机会,从而真正帮助学生成为发展自身能力的主动者与能动者。第三,这种形式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第四,与魏书生老师一样,吴老师采用与学生共同商定学习目标的方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结束语
  
  语文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一生学业、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成就。而语文学习动机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语文能力得以形成的一块基石。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作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影响因素涉及学习者自身、家庭、教师、社会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内课外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都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起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情境性的活动,所以,不同的教师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方面,要针对具体的课题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但总体而言,主要还是从认知、情感、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几大方面入手,相互结合,不断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动机。
  成功的语文教师,像魏书生、钱梦龙、于漪、潘凤湘、宁鸿彬、欧阳代娜、张福深、丁洁操、李忠义、刘映辉等,虽然最初的侧重点或切入点有所不同,但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和自身教育思想的不断成熟,之后往往都要将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等诸因素综合起来,发挥整体教育的优势,而不是孤立地依靠其中某一点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比如,在现代语文教育革新期,从事语文教改的先锋人物——江西省南昌二中的潘凤湘老师。从1963年起开始从事教改工作,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终于摸索出了阅读一篇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并设计了一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读书方法的练习,创立了独特的“语文教读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局面,实现了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潘老师的“语文教读法”让学生掌握了阅读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养成了合理的阅读行为习惯,同时,他又注重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语文课上,他让学生拿历史课文进行阅读练习,结果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历史科的学习效果。皆大欢喜,学生切实体会和认识到了学习语文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又能以较强的意志力继续老师设计的训练,学习动机在行为习惯、情感、认知、意志等诸因素综合作用下不断增强。[主持人插话:适用,是潘氏教读法的本质性特征,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工具性的本质。他的每一项训练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就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科的学习,因此学生热衷于他的训练。深爱他的一般人以为“单调机械、学生被动、科学主义”的训练课。须知通过潘老师扎实的阅读训练,他的学生学会学习。形成了持久终生的学习动力,他的教学后预、后效非常好。]
  再如“情感派”的代表于漪,她抱着一种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对语文、语文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并将之作为学生热爱语文学习的重要前提。她用情感氛围始终笼罩课堂,充分体现了以情动人的 [##] 特长,同时,她又注重从思想上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和汉语言文字的表现力,教学过程中注意立足言语形式,紧紧抓住展现文章思路的关键语句挖掘选文内容的思想性和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真切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值得学习、非学不可,从而自觉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显然,于漪老师是把“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或侧重点,然后走向借助认知、意志、学习的行为习惯等因素来共同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主持人插话:于漪老师的学生确有较强学习动力,一般人们都认为她是人文派,对此我不想评论。不过我记得于漪老师自己说过,工具性是语文课的抓手,是主旋律。确实,于老师的所有课都很好地抓住了选文的关键语句来做文章,派生情感。我想如果于漪老师不扣紧文本语句的理解。空泛地演绎人文精神,学生一定不爱上她的课,没有积极学习的动力。我还想推论一句,既然工具性是主旋律,那么人文性便是和弦和声副旋律了。】
  总体而言,教师应该坚持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相结合,从认知、情感、意志、学习行为习惯等几大方面入手,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近景远景动机的互相结合,兼顾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激发语文学习动机的策略,不断培养、激发、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
  ①[加]江绍伦《课堂教育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第1页。
  ②因篇幅关系,本文的相关介绍只能点到为止,请参阅各类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或学习心理学书籍或下列参考书的相关部分:《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1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心理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编《心理学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③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404页。
  ④[美]林格伦《课堂教育心理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第9页。
  ⑤转引自张娟华《浅议中学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3。
  ⑥转引自王栋霞《关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几点思考》,来源:http:/www,czez,eom,cn/we ite/web,zhengzhizuweb/lunwen,wang,jffaxuefidongji,doe
  ⑦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第103页。
  ⑧⑨⑩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第215、216、443—444页。
  ⑩魏书生《教案、教学纪实选》,沈阳出版社,2000,第220—229页,本文选用时略有修改。
  ⑩方青稚《教学的革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第228—232页。
  广东实验中学 510375
  
  主持人的话:
  
  黎小敏老师的这一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动机的文章,内容较全面而具体,基本观点正确,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语文教学工作专业化,提高教学专业水平。不过我感到动机激发的理性方面、语文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还谈得不足。而忽略语文学习的目的教育恰恰是近年来语文教学的误区之一。我要就此再说几句。
  近些年来少见谈学习目的、语文学习目的教育的文章。一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强调学习的兴趣,不少语文教师热衷于如何使学生有兴趣,总想用形象性、趣味性的内容和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些搞教学法的也热衷所谓“课始”的设计,花样越来越多。兴趣的确能引导行为激起主动性积极性,课始与一切事物的开头一样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但兴趣是非理性的,片面强调兴趣、强调课始的兴趣,就可能走向失去理性。人不可能对所有该做、该学的事物都有兴趣,人也不能不学、不做没有兴趣的事物。历来不少学生不愿意学习议论文、说明文,没兴趣!不少教师也不愿不乐于教论说文,没兴趣!但论说文与科学、与认识、与理性直接相关,各门知识、科学知识都在论说文中。社会的现代化、民主化。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论说文,论说文的阅读写作能力同样关系着每个人终生的学习与事业!现在相当多的学生又不愿学文言文了,没兴趣!这些问题靠所谓形象生动的课始就能解决吗?本来论说文的教学、论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弱项,请看当前的教坛,片面强调张扬人文精神的文学,已快挤得张扬科学精神的论说文章没有立足之地了。论说文的知识,什么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教学已退出语文课堂了……在这种逆流中再去片面强调兴趣。语文教学真要走上穷途末路了。
  当前急需的是理性。首先要明确语文课自身根本的目的任务是培养理解与运用汉语的语文能力,而不是进行人文教育。人文与科学精神教育一样只是语文课的功能,不是目的。其实道理非常明白。有了足够的语文能力就能从文本中获取人文或科学精神,就能去表达人文或科学精神,不强调工具性,最终不但损伤语文的科学性功能也损害人文性功能的发挥。语文必须回归语文自身,必须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目的教育,必须使学生认识语言工具、语文能力的重要,认识语文课的基础工具性,依然要教育学生学好语文非下苦功不可,决不能仅凭个人兴趣来学语文。学生一旦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语文水平既直接关系当前各科的学习,也直接关系自己终生的发展,就会产生语文学习的原动力,就会有强大的语文学习动机,就会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当然这里的关键还在于教学本身要切实有效。真能提高学生言语活动的水平,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我还是要说潘凤湘老师,他对我讲过一件事:一次一名学生的父母双双专门到家向他这个非班主任的语文老师表示感谢,说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每天都由他们轮流陪着复习做作业,可是转学到潘老师班上不到一学期就不要他们陪读了,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孩子所在班的语文老师在进行“教读法”的教学,他们的孩子学会了读书,所以不要父母陪读了!这就是科学的进行阅读技能训练的实效。
  学生学语文的过程中是存在认识问题需要语文教师去解决的,其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总是第一位的,与学习的动机、动力、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直接相关,对此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必须善于做学生语文学习的思想工作。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自觉、积极、主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语文学习的目的教育要渗透、贯串整个语文教学工作,除了教育学生总体认清语文学习的目的、意义、作用外,读写听说每方面、语体文体的每种类型、每一项训练的言语技能、每篇选文的学习、每次作文,都存在着目的意义的教育问题。
  总之,语文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语文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有正确的语文学习目的,从而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动力。
  余应源

课外教学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