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7年第1期 ID: 79595

[ 佚名 文选 ]   

取舍: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等

◇ 佚名


  教学需要设计。愈是复杂的工程愈发需要精心的设计与策划。
  对于构成学生学习生命历程的每一堂课,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反复研究。放弃周密的计划而去追求原始粗糙的学习状态,本身就是一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举动。自然,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相应的更改,有时甚至还会由于发觉原方案的不合实际而彻底放弃。但这些都不是反对设计的理由。更不能因此得出教学设计毫无必要的结论。
  具体到语文学科,由于学科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过大早已为人诟病,不知道“教什么”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成为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
  本期几个课例在“取舍”上均有独到之处。《乡愁》一诗,洪镇涛先生只取“顺序、用词、意象、比喻”四点,却高屋建瓴统起了全诗;袁湛江老师一改常规小说教学梳理情节的设计思路,抓住“巴结、诱哄”这两个关键词通过品味若干词句达到对文本的品读;唐江澎老师将训练学生“学会倾听”作为教学目标,把倾听材料中能够让许多人为之动心动容的内容舍弃掉,这种做法则尤其值得一线教师深思。
  取舍标准何在?概言之有三:一日文本价值,二日学生状态,三日社会需求。取舍还需要眼光,教师的学养、他对学科与学生状况的理解与把握是确保取舍得宜的条件。
  没有适宜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将失去意义。不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不根据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将是语文教学致命的失误。有鉴于此,我们将“教学内容的取舍”作为本栏目今年首期话题,意在引起同仁的重视。
  邓 彤
  
  《乡愁》教学实录
  洪镇涛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一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一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采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l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家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国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问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归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1:改过以后,感觉这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 [##] 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他说余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味。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这个好像没有道理。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特别是第三小节。(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而且朗诵得很好。下课。
  (浙江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吴明琴整理)
  
  【洪老师说课】
  今天的课,我称之为“语感教学课”。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对一种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语言的能力。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领域存在着一种怪现象:我们经常把语文课教变了味儿,或者教成了历史课,或者教成了政治课,或者教成了科普课,唯独不是语文课,我们都热心去种别人的田,却荒了自己的地。这个问题到今天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语感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实施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感实践。二是语感分析。语感实践,就是指导学生感受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也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多听、多背、多说、多写成套的语言,这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但是,仅有语感实践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由无意识的自发状态提高到有意识的自觉状态,还需要语感分析,即分析语言的运用,也就是在语境中品味语言。这句话,为什么用这个词,这里为什么用这个顺序而不用那个顺序,为什么用这个材料而不用那个材料等等。语感教学还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语感训练与思想教育结合。与思维训练结合,与审美陶冶结合,与语言知识传授结合。
  我今天的课就是按照这一意图进行的。首先我的课堂重视读,不但要反复读,而且还要背。在此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琢磨,这就是语感分析。“四个结合”也有体现,不搞架空分析,不是大讲一通时代背景,不是大讲一通祖国统一,但学生还是感受到了余光中那种热爱祖国、希望祖国尽早统一这样一种情感、思想。课堂上我提出的几个问题,除了第一个问题的“时间顺序”比较容易。其他都不容易,需要动动脑筋,这就是与思维训练的结合。此外,对诗歌的欣赏。读出美感来就是一种审美;至于语文知识传授,我今天也传授了一点——在本诗中“是”不能改为“像”。“是”在这里不是暗喻。
  语感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我们主要运用四种。
  A,美读感染法。“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抓住了读。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要领。不能把思想情感读出来,不能把美感读出来。这样的语文教学,能说成功吗?
  B,比较揣摩法。就是“加一加、减一减、调一调、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采用这些办法对文本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进行“加、减、调、联、换、改”。设置一个参照物,让学生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妙处。进而培养语感。今天采用了这个方法。
  C,语境创设法。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以特定的身份“参与”言语活动。从动态语言中获得语感。
  D,切己体验法。在学习课文语言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体察语言的意蕴、情感和韵味,以培养语感。

取舍:语文教学设计的基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