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教育史研究的设想
郭法奇在《学校教育史研究:关系、特点及设想》一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史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些新的领域被开拓,一些新的问题得以研究,特别是在科举史、大学史、教育实验史等方面有了可喜的进展。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其中之一就是在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的有关普通学校的教育史的研究还显得比较冷清。
研究学校教育史,首先要有一个广阔的视野,建立起学校教育史的研究和解释的新框架,打破单纯就学校研究学校的局限,把学校及学校教育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研究。把握一定历史时期学校及学校教育在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影响下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把握学校及学校教育在社会力量和自身需求影响下适应和参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把握学校及学校教育在形成和发展中自身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其次要通过纵向研究和横向比较的有机结合,对学校教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再次要有具体的研究内容,可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校的形成、发展,学校的教育哲学,学校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学校制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 激将法:载舟抑或覆舟
伍新春、赖丹凤在《激将法:载舟抑或覆舟》一文中指出:“激将法”已经成为中学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所谓“激将法”指教师用讽刺、挖苦、贬低或质疑等语言,从相反的角度刺激学生,使其产生一种奋发进取的“内驱力”。激将法能产生正面效果,也能产生负面效果,关键在于它激发了学生何种情绪体验,是羞愧、愧疚还是愤怒、敌对,以及情绪体验是否能顺利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在现实中,教师使用激将法存在普遍化、公开化和简单化等特点。要想使激将法利大于弊,既发挥激励作用,又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激将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接受程度,原则上,激将法避免用于自尊体系较脆弱的学生。第二,激将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情绪变化保持警觉性,理想的状态是让学生在心理可承受的范围内,体验到中等强度以上、能持续一段时间、能与正向行为改变相联系的情绪波动。第三,激将后,教师应积极应对学生出现的不良情绪,可采用疏导、表扬等方法,必要时可以自我批评和致歉。第四,教师应该警惕人际因素对激将法的放大效应,避免让学生有当众出丑的感觉。(《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3 “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
钟启泉在《“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一文中指出,“课堂互动”即调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主要因素,围绕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彼此间良性的交互作用。这是一个整体性的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互动”研究隐含了“儿童本位”的教学观。唯有当儿童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展开思考的时候,才谈得上建构知识。所以,教师首先应当是“儿童专家”,要研究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
“课堂互动”是课堂研究回避不了的论题。“课堂互动”研究的课题有:从单纯知识点的目标设定走向三维目标链的设定,并在“课程标准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一单元教学目标一课时教学目标”的链索中加以把握;从单纯预设式的教学设计走向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设计;从单向传输走向集体思维学习(“集体思维”是指学生各自表明自己的见解,相互评说、修正和补充认识,来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它不是个人思维的单纯算术的总和,也不是“自由讨论”美名之下的胡扯),在此要摆脱学生被客体化的两种倾向——向学生单纯地灌输知识,或者追随学生的自发性,丧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研究》2010年第10期)
4 《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
蔡志良、杜维超在《(弟子规)的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思想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蒙学经典《弟子规》蕴涵着丰富的儒家人际交往伦理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可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人际交往的情感前提是仁者爱人,入孝出悌;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是律己宽人,诚实信用;人际交往的价值追求是见贤思齐,唯贤唯德;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是温良谦恭,谨言慎行。人际交往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习得规范的主要手段、人格成长的基本要求,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弟子规》的人际交往思想对当代儿童人际交往品质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0期)
5 语文教学与语言体验
王尚文、王诗客在《语文教学与语言体验》一文中指出,关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目的、任务的表述,在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中是“小学语文科的基本任务是发展儿童语言——提高儿童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后来演变为“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由过去将理解和运用分成两件事,到看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过程,是一大进步。
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还必须充分重视“语言体验”,重视体验“符释(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信息、意义)”与主题以及生活世界相联系的情感内涵,应当把“语言体验”提高到与“理解与运用”同样重要的位置。语言体验,是语言主体对语言本身情感或情绪色彩的感知、感受、感悟,“体验”是“理解与运用”的基础。比起“理解”,“体验”更能将词语的意蕴复原到我们的感觉层面上。从“体验”语言的生命感开始,把握语言,融入语言,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真谛。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目的、任务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培养学生自觉体验、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第10期)
6 “有效教学”缺失问题及对策
屠锦红在《十年语文“有效教学”缺失问题检讨》一文中指出,“有效教学”的缺失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课程理念上,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严重缺乏,而新课程诸多理念缺乏必要的操作性阐释;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目标设计不尽科学,教学内容选择狭隘混乱;在课程资源上,语文教材建设不够理想,多以人文为话题进行组元,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缺乏有效指导,语文课外资源开发不够;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方法的选择随意、盲目,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名存实亡。
所以,应当加强课改的培训工作,对课程标准提供切实有效的配套解读;以学定教,读写听说全面顾及,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改造语文教材,倡导校本课程开放,拓宽课程资源开发渠道;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倡导对话教学理念,打造和谐的教学共同体。(《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