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1期 ID: 151100

[ 佚名 文选 ]   

新闻一束

◇ 佚名

  ●2010年度“影响力10部书”评出
  由《人民日报》文艺部与人民网读书频道共同举办的2010年度“影响力10部书”评荐活动近日落下帷幕。经过近一个月的网上投票与专家推荐,结合人民日报文艺部、人民网读书频道的编辑意见,最终,学习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的《七个怎么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白雪乌鸦》、南海出版社的《1Q84》、中华书局的《庄子的快活》、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传奇黄永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纯真博物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三联书店的《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家出版社的《你在高原》、中央编译出版社的《时间的故事》等10部书入围本年度“影响力10部书”名单。
  
  ●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在沪揭晓
  由中国小说学会评选出的“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日前在上海揭晓。5部长篇小说,10部中篇小说和10部短篇小说上榜。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批评家雷达在对这一小说排行榜作点评时表示,“2010年,小说创作在沉稳中前行,可谓波澜不惊。”他认为,作家们虽然注重作品的现实感,但对当下的社会现实的关注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并艺术地予以表现。目前中国当代文坛还没有出现对当下国人精神状态、精神困惑进行深度探寻和思考的作品,因而,具有强烈震撼力的优秀小说仍然罕见。在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上,长篇小说方面上榜的有: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关仁山的《麦河》、韩东的《知青变形记》、陈河的《布偶》和秦巴子《身体课》等5部作品。中篇小说有魏微的《沿河村纪事》、须一瓜的《义薄云天》、滕肖澜的《美丽的日子》等。短篇小说有铁凝的《春风夜》、苏童的《香草营》、范小青的《我们都在服务区》和盛可以的《白草地》在内的10部上榜。
  
  ●鲁迅和周作人北京故居终获保留
  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赵登禹路北口八道湾胡同,位于此地的鲁迅与周作人故居——八道湾胡同11号院,在多次面临拆迁之后,最终顽强地以一种新的方式保留了下来。日前有消息称,北京第35中搬迁工作已启动,整个八道湾胡同,包括鲁迅故居都将纳入35中新址内。1919年8月,鲁迅花3675元买下八道湾11号这座“三进的大院子”。1919年11月21日,鲁迅与周作人一家迁至八道湾11号的新宅。同年12月,鲁迅专程回绍兴,将母亲与妻子朱安以及周建人一家接来北京,实现了他希望中的大家庭生活。前院左边的一处房屋就是鲁迅的书房。正是在这间书房,鲁迅写出了《风波》、《故乡》等著名小说及大量杂文,出版了小说集《呐喊》等。在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数《阿Q正传》。在从事写作的同时,鲁迅还在北京大学等学校兼开课程,并忙于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各界人士时常来访,给八道湾增添了许多热闹,蔡元培、胡适、郑振铎、许地山、郁达夫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客人。1920年,湖南青年学生毛泽东也曾上门拜访。直到1923年8月迁居砖塔胡同61号为止,鲁迅在八道湾共生活了近四年。周作人则一直在此居住。据悉,虽然35中高中部新校址已开工,但附近仍有居民尚未搬迁,整个四合院里到处堆满了杂物,过道只有一人宽,四合院三进中尚有两进可辨出原样。35中校长朱建民介绍,待居民迁出后,学校将根据“原状保护,实现较为合理的使用”的原则,请专业施工队对旧居进行修缮改造,在恢复原貌的基础上,建成学生阅览室。届时,鲁迅纪念馆也将挂牌,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
  
  ●我刊顾问丁帆获“当代作家评论”奖
  2010年度《当代作家评论》奖获奖篇目近日由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评出,我刊顾问丁帆和其他五位(吴晓东、王侃、翟永明、何平、周景雷)批评家及其作品获奖。《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林建法表示,21世纪最初的10年里社会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文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也需要回顾与反思。理出问题和症结所在,才能更好地认清当下文学如何而来,又向何处去。这6位获奖批评家,路数不同,但对于文学的关注、热爱与忧患意识却是相同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用一个奖项表达对他们的钦佩与敬意。
  
  ●著名诗人卞之琳佚文佚简公布
  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卞之琳的一批佚文佚简日前正式公布。其中,不仅有散佚于各报章刊物的诗歌创作与文学评论,还有其早年最初开始诗歌创作时的若干习作,以及他中学时代的作文手迹。据介绍,此次公布的佚文佚简,多为在目下的卞之琳著译研究,卞之琳新诗系年、译著年表以及集外拾遗等研究文献中,出现过目录篇名、或为少数研究者引用过片段或者个别句式,但在学术界尚未完整见过全文的作品。包括《流想》、《钢盔的新内容》、《西北小故事》、《又坐了一次火车》、《五个东北工人》、《渔猎》、《儿戏》等近10篇札记、随笔与小说内容,《寄自峨眉山》、《致叶以群》、《复<文学创作>编者函》等书信简札,以及《读诗与写诗》、《意见,意见,还是意见——读奥登<新年信>附注偶记》、《伏枕草:洒脱杂论》、《夜起草:前进两说》、《新文学与西洋文学》、《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来自西方的影响》等评论文章。此次正式披露的《小诗四首》,发表于1926年7月出版的《学生文艺丛刊》第3卷第5集,作者署名“海门启秀中学卞之琳”。在研究者看来,这些堪为卞之琳新诗处女作的习作,不仅能对诗人开始新诗创作时的诗学感觉与趣味有所了解,更将对理解诗人成熟期那些为人称道的名作提供独特的解读视角。此外,在这次公布的史料中,除卞之琳的作品外,还有散佚的对卞之琳作品的评论研究文章,这在卞之琳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出版
  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日前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亮相。这是贾平凹用近四年的时间完成的一部64万字的作品,是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贾平凹说:小说归根结底还是写人,写人性,“文革”不过是载体而已。《古炉》的背景依然是贾平凹所熟识的农村,小说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而着力点却在中国20世纪60年代那场最大的政治运动上。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是作家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贾平凹的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他的家庭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所以他写的是自己的记忆,但他认为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记忆。贾平凹称,小说之所以名字叫《古炉》,是因为在他眼里,古炉是有中国的内涵在里头。中国这个英语词,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叫做瓷,与其说写这个古炉的村子,实际上想的是中国的事情,写中国的事情,因为瓷暗示的就是中国。贾平凹说,这部作品的写作最难把握的是节奏,他写得细且慢。“现实生活中,节奏要把握好,像骑自行车一样,高手骑的是最慢的,拉二胡高手也是最慢的,有弹力的那种,小说也应该是这样,慢慢写,那样写法才能把心情、感觉写进去,把小说的味道写进去。”
  
  ●张翎《金山》获开卷好书榜中文创作类好书
  连续举办22年的2010开卷好书奖日前在台北揭晓,包括中文创作类、翻译类、美好生活书奖、最佳童书以及最佳青少年图书五个榜单共有37本书获奖。张翎的《金山》成为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之一。虽然各奖项名为十大好书,但是开卷好书奖并没有规定每个类别一定非得选出10本书,10本只是一个最大量。比如中文创作类只有7本图书得奖,里面许多都是大陆读者熟悉的作家,《金山》的获奖理由是:以加拿大华人劳工史为题材,描写百年来移民者与移民家属的沧桑血泪,兼顾异域以及故乡眷属在时代洪流中的不同磨难。其余的获奖作品,包括了唐诺的《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刘克襄的《十五颗小行星》、舒国治的《水城台北》等。据悉,刘克襄的书以全票通过当选。有趣的是翻译小说部分,在两岸同样火爆的《1Q84》,几经讨论,最后因未能满足评审对村上春树的阅读期待而落选。据主办方透露,入围的翻译图书包括了大江健三郎、石黑一雄、奈保尔等诸多名家作品,评审团对于太艰深太大部头的巨著是否要入选,意见不一,最后决定还是以“精彩好读”为标准,所以奈保尔的《毕斯华斯先生的房子》以及唐·德里罗的《白噪音》等最终入选。
  
  ●麦家《风语2》添加爱情元素
  麦家长篇小说《风语2》日前由金城出版社出版,在这部小说中,麦家描写了一段他以前小说中所不涉及的爱情故事。《风语2》接续《风语1》的故事情节,陈家鹄冒天下之大不韪,娶了一个日本妻子惠子。在当时国仇家恨的情况下,他与惠子之间的感情牵动人心,为了保护惠子,四次慷慨赴死。更引人入胜的是,在第二部中,惠子的哥哥相井来到重庆,还成为重庆日特的新一任首领。陈家鹄作为破译日寇密码的主要干将,他在国仇亲情之间艰难抉择。与此同时,围绕这一主线故事的诸多支线情节也颇具看点,如在第一部中妖娆的美女姜姐,身份在这一部中得到了最终的解密。更令人吃惊的是,她的死竟然和当时的一件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关。《风语2》在《人民文学》2011年第一期上刊载时,主编李敬泽在卷首语上说:“《风语》第二部是奔驰的小说,疯狂的赛车,越过重重障碍。读这样的小说,你感到不能停,不能犹豫沉吟,你沉醉于这种速度、颠簸和惊心动魄。”
  ●《李瑛诗文总集》出版
  中国文联、中国作家协会和总政宣传部日前在京共同举办了“《李瑛诗文总集》出版暨李瑛同志诗歌创作座谈会”。李瑛自上世纪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被誉为“诗坛常青树”和“战士的歌手”。由14卷本汇成的《李瑛诗文总集》收录了《我骄傲,我是一棵树》、《生命是一片叶子》、《我的中国》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诗人的整体创作风貌,折射了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人生道路上的思想。
  
  ●《庐山历代诗词全集》首发
  历代以来吟咏庐山的诗词到底有多少?日前在京举行的《庐山历代诗词全集》首发式上,专家给出了初步答案:1949年以前,庐山历代诗词共计16293首。《全集》由23位学者历时三年编撰而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江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上洋说,《全集》具有欣赏、研究和传世价值,也是江西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编辑整理历代诗词,丰富和完善了中华诗词文化宝库。
  
  ●蒋子龙认为作家要学会把自己推向绝境
  蒋子龙日前在演讲中称作家要学会把自己推向绝境,他说:“首先是找到自己的个性。个性非常重要,身处一个同质的时代,个性最易被填平。作家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独特的密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密码,都有属于自己的任务和责任。同时,还要找到自己的优势。最后,就是要学会如何把自己推向绝境。这个时代太舒服,大家活得很自在,很难有惊人之处。有时候,需要把自己推向绝境,推向绝境往往就会爆发,是考验自己才情的一种方式。我们从古典中看到的经验,所谓绝处逢生,绝处恰恰也是出现奇迹的地方。对于作家来说,推向绝境,就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李洱称文学可以让我们心中柔软
  作家李洱日前接受采访时说,写作时,他无限忠于自己的内心。但糟糕的是,这个时代的内心生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良反应、一种创伤性经验。写作就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表达和反省。大家都说,内心平安就是幸福。可现在,绝大多数时候,内心平安其实是一种罪,它表明了你的犬儒、你的放弃、你对秩序的认同。所以,在写作上你既要表达,又要对自己的表达作出必要的反省。“写作类似于你眼睁睁地看着某种体外手术,做的是自己,被做的也是自己,最担心做坏的当然还是自己。”问题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文学对于社会人生还有何意义?李洱的回答是,“文学让我们学会了说话,文学让我们心中柔软,文学让我们眼中还有泪,文学让这个世界不那么干燥。”
  
  ●雪漠说网络时代作家最应坚守自己的信仰
  作家雪漠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网络时说,网络让我走向了大众。网络的传播让我迅速拥有了很多铁杆粉丝,这个群体越来越大,几乎每个省份和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作家都应该发现和培养自己的读者,这也是人们提倡的“拯救阅读”的一部分。在这个信息搅天的时代,作家在寻找读者,读者其实也在寻找作家,许多读者就称自己“惊喜”地发现了雪漠。这种发现,大多是网络提供的。现在凤凰网对我的力推,让我的粉丝群越来越大,有许多人,来自海外。传统纸媒体的传播速度显然是不能和网络比的。网络时代,作家最应该坚守的是自己的信仰。当然,这种信仰其实也是一种灵魂的标杆,有了它,你就有了做人和为文的底线。你就不会轻易地被网络上的喧嚣裹挟而去。不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仰,这信仰甚至不一定是宗教,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当然也是一个作家活着的理由。
  
  ●周国平称不做梦的人必定平庸
  阴和阳、灵与肉、你和我、得与失、虚和实、重与轻、意与象、魂和艺、种与收,在哲学家与艺术家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日前哲学家、散文家周国平与旅德摄影艺术家王小慧,各自用哲学家和艺术家逻辑、视野,就人生话题、美学话题、价值观话题等展开对话与碰撞。在对话现场,王小慧提及,周国平曾劝她把自己的梦整理出来。在周国平看来,“两种人爱做梦:太有能者和太无能者。他们都与现实不合,前者超出,后者不及。但两者的界限是不易分清的,在成功之前,前者常常被误认为后者。可以确定的是,不做梦的人必定平庸。人们做的事往往相似,做的梦却千差万别,也许在梦中藏着每一个人的更独特也更丰富的自我。在一定意义上,艺术家是一种梦与事不分的人,做事仍像在做梦,所以做出了独一无二的事。”在周国平和王小慧看来,“一个人不能养成工作的习惯,这本身已是才华不足的证明,因为创造欲正是才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美国文坛巨匠贝娄书信出版
  美国文坛巨匠索尔·贝娄(1915-2005)的书信集近日由Viking Adult出版社出版。与他笔下那位爱写信,渴望与亲朋、对手甚至陌生人分享思想的赫索格一样,贝娄本人的书信亦十分引人入胜。他的书信风格与今日的电子邮件相差无几,从日常生活的琐屑小事(工作、泪水、汗水、谈生意)到对文学、政治、哲学的沉思无所不包,整体呈现了一种散漫的自传体和知识分子的牢骚。书信证明了贝娄小说中一些情节的真实生活来源,比如他在给前妻桑德拉的信中破口大骂:“你他妈的差点杀了我,我已经跨过那道槛了,但是我可没忘记哪怕最小的细节。什么都没忘,我保证。我在(《赫索格》)里写了在你手里受的那些罪。”贝娄的书信文风结合了最俗气的俚语和最雅致的书面语,他用前一种风格描述父亲(父亲对他选择文学事业感到十分怀疑):“他咒骂我的朋友,一会儿求我,一会儿吓唬我,想尽办法诅咒我。”用后一种文风给《新共和》杂志的文学编辑莱昂·魏塞梯尔(Leon Wieseltier)写信:“犹太历史比亚马逊丛林还浓密,我纵然成为手持弯刀的伐木巨人,也无法披荆斩棘辟出一条道路。”如同他笔下的人物一样,贝娄时常在忧郁与兴奋的两极之间摇摆,他既是火山,也是冰川。他在给文坛同侪写信时同样喜怒无常,他曾不客气地告诉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你还是去当个养父算了”,而对约翰·契佛(John Cheever)说:“我会不会读你的书?这不就像带着特洛伊的海伦去世外桃源免费旅游吗?”可以肯定,贝娄的书信跟他的小说一样好看。
  
  ●肖洛霍夫珍贵私人信件及手稿被发现
  俄罗斯基洛夫州国家档案馆工作人员最近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苏联著名作家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一些私人信件以及《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他们为祖国而战》两部小说的机打稿,上有作家的批注。《俄罗斯报》20日报道,这些珍贵资料是档案馆工作人员在已故俄罗斯著名地方志学家瓦西里·普连科夫的私人藏品中发现的。据报道,其中17封书信是1942年至1957年期间肖洛霍夫与其好友、苏共中央事务管理局局长德米特里·克鲁平之间的通信,后由克鲁平的遗孀转赠给普连科夫。作家在信中描述的多为日常琐事。其中,他在1957年从斯德哥尔摩写给克鲁平的信中,谈及自己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肖洛霍夫1965年凭其名作《静静的顿河》而最终获得这一荣誉。此次发现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和《他们为祖国而战》的机打稿,与其后在《真理报》上正式刊出的小说相比,内容有所不同,很具研究价值。
  
  ●诺奖得主略萨新书登顶拉美畅销书榜
  秘鲁媒体日前报道,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最新出版的小说《凯尔特人之梦》发行一个月来,已登上拉美主要国家的图书销售榜首位。《凯尔特人之梦》自2010年年底在拉美国家和西班牙发售,深受读者喜爱,在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等国最新统计的畅销书中,销售量均名列首位。此书是略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第一部新书。略萨根据真人真事,以其特有的尖锐笔锋描写了主人公罗赫尔·凯斯门特一生与奴隶制度进行斗争的经历。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略萨在拉美就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涉足小说、散文和戏剧等多个领域,他创作的《城市与狗》《酒吧长谈》《世界末日之战》和《公羊的节日》等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日本推理小说接纳读者成为书中人
  为刺激销售,日本出版业突发奇想,让顾客成为推理小说的登场人物,实实在在地过一把侦探瘾。用电子按需印刷(POD)的方式,将推理大师作品中的人名改为购书者的名字印成特制本,如此讨好读者的营销方式在日本出版界实属“史无前例”。此项活动的由头是纪念大作家内田康夫迎来创作生涯30周年。这位推理大师今年76岁,1980年起以小说《死者的木灵》名噪文坛,至今共出版156部作品,被誉为“旅情推理小说第一人”,并于2007年摘得了第11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和角川书店推出了15卷本《内田康夫名作精选集》,全套定价31500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元)。为吸引读者掏钱买下这套如此高价的书,出版方想出了让顾客成为内田康夫小说登场人物的奇招。凡预定全套图书者,都能得到一本用电子按需印刷方式印成的特制本,可由未列入精选集的内田小说《名侦探吃闲饭》或《地铁的镜子》中任选一部,作品中登场人物的名字将变为顾客的名字或者顾客希望出现的名字。此举吸引了不少内田康夫的粉丝前来“尝鲜”。在日前举行的庆祝作家生涯30周年读者见面会上,内田康夫欣喜地表示,让顾客成为推理小说的登场人物实乃使用最新技术的划时代的尝试,“我自己也预定了好几套”。

新闻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