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思维的开发、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阅读的意义,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充分利用好课内时间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课外阅读。
【关键词】阅读 阅读习惯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亦深深体会到文学阅读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形成、思维的开发、语文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阅读的意义如此重大,那么,教师该如何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呢?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最好时机。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相对而言较轻,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阅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作业,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追求合格率、优秀率,应腾出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书的海洋中任意遨游,获取大量的知识。一些在小学已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学生,其一生将受益匪浅。小学阶段如此重要,难道中学阶段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阅读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任何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只是小学作为基础教学,理应担起基石的重任。对中学生,又如何培养他们的兴趣呢?对在小学阶段已形成阅读兴趣的学生,继续鼓励他们去阅读,如发现他们有偏食的习惯,及时纠正、指导他们阅读方法,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阅读;对那些处于时读时不读状态的学生,教师应帮助他们燃旺阅读之火,因为这些学生一旦松懈下来,就会变成两眼不看“闲书”的人了,对这些学生尽可能推荐一些趣味性强的书给他们看,增强阅读的兴趣;对那些不爱阅读的学生则要耐心教育,结合他们的实际,指导他们阅读,调动他们阅读的热情。
二、充分利用好课内时间
1.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走近文学。课内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文学的兴趣绝大部分来源于课内的教学。一位好的语文教师,他会利用课堂4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文学这个圣殿憧憬满怀。在我的几位语文老师当中,有一位让我对文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这位老师上课极少将文章分段、概括段意或中心思想,他会让学生把文章写得最精彩的部分找出来,然后与大家一起讨论、分析。他每周还会利用一些时间将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推荐给我们,之后适当找我们谈谈阅读心得。我记得我喜欢诗歌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他指导我们欣赏了很多优美的诗歌,如顾城的《云》、卞之琳的《断章》、舒婷的《致橡树》等,他把我们带进诗歌优美的意境、领略诗歌精妙的语言,让文学的魅力感染、熏陶我们。我自己亦以同样的方法引导自己的学生,他们经常把自己的作品拿来给我修改。可见,利用课内教学创设美的意境,可以拉近学生与文学的距离。
2.熟读成诵,领略文章风采。对教材中一些指定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一定诵读,“目观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诵读可以让人更容易进入作品。清代唐彪说过:“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边诵读边欣赏,最易进入忘我的境界。除了指出背诵的篇目外,我还倡导学生选定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或片段,进行背诵。在早读课的20分钟内,我坚持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通过检查,督促他们背诵。学生在背诵的时候,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记忆力,而且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领略文章的风采,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经过不断的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领悟能力。
三、开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1.鼓励学生订报刊或到阅览室、图书馆去。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要有效地提高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立足于课内,努力向课外延伸,我们利用课内教学教会学生鉴赏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驰骋在广阔的书海中,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要让学生真正走向阅读这块美好的天地,我们就要真正留有一点时间给学生,学校安排的第八、第九节课,教师不要随便占用,让他们走进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尽情饱览群书。教师亦可鼓励学生自己订报刊,这样学生便可以更好地利用课余时间去品读更多的文学作品。
2.把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所谓“取乎上得其中,取乎中得其下”,选择读物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作品。优秀作品,尤其是名著,它们大多数是文学性与思想性完美的结合。其丰富的思想性、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我们取之不竭的源泉。它内容丰富,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一部名著就像一面镜子。阅读名著,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知识,如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的整段历史,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作品的语言表达、布局谋篇等表现技巧,亦是文学典范。阅读名著可以穿梭古今,纵横中西,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领略其神韵;阅读名著可以在与作者的思想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让创作之火熊熊燃烧。推荐优秀作品,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对那些理解能力好的高中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去阅读《史记》、《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美学讲演录》等著作,使他们的阅读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3.讲清阅读与视听的区别。信息时代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各种渠道,声像技术以其直观性、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人,一些学生认为看电视剧比看一部“大部头”更有趣味、更省时,因此,许多学生宁愿看电视和VCD,也不愿去读原著。诚然,通过媒体播放,在感官上获得的愉悦是文本阅读所缺少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舍弃更为丰富的东西,文学作品是一种凭借文字符号的信息载体,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它提供的想象空间极为广大,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凭着自身所储备的知识,通过想象构设心中的形象,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得到训练,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应该尽量去与原著接触,采摘丰富的硕果。如笔者在讲授现当代戏剧单元时让学生在课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构设剧中的人物形象,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让他们在两种方式中进行对比。看完《雷雨》后,一些学生认为看剧本更好,原因是剧中的某个人物的形象与自己心中构设的形象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因势利导,讲清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原著的魅力是任何形式都无法超越的。
四、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1.眼到手到。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反映一些文章太长,读了后面就忘了前面。要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就要讲究阅读技巧,阅读应做到“眼到手到”。对于太长的文章,应先作浏览,亦可以作为以后查阅的资料。对作品中一些优美的句子要摘抄下来,并且最好把它背下来。笔者有一个同事的儿子在读小学,他的语文老师常布置一道作业就是看课外书,摘抄优美的语句,这个同事说,儿子以前的作文只是干巴巴的,现在好多了,儿子也很乐意做这一份作业。笔者发现自己担任的班里那些语文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都有专门记录文句的小本,他们所记忆的诗句比一般人要多。背记优美的文辞,对作文的帮助是很大的。
2.畅谈感想,作出评价,进行再创造。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对作品作出评价,这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当学生有一点阅读积累的时候,这就是要他们完成的一项很必要的工作。我们知道,作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运用一些技巧来反映生活。作为读者,又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体悟与作者的写作出发点是否一致,能否产生共鸣,自己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又有何见解,对这些问题,作为读者可以作出评价,评价的过程就是我们读者再创造的过程。这一步对中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正进入创造力旺盛时期,教师应好好指导他们完成课外写作任务,形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
3.开设阅读课,交流阅读心得。笔者认为每星期开设一节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将自己在一星期阅读的收获在交流课上拿出来与同学交流,让他们本属无目的的阅读变成有动机的一种活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以让他们在交流的时候进行取长补短,形成研讨的习惯,营造浓浓的读书气氛。同时教师可以检查到他们的阅读数量与质量。如学完《长亭送别》后,许多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阅读《西厢记》,在交流课中,有个同学发言:《西厢记》描写的爱情与其他的作品不同,以前一些作品是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阻力虽有,但主要来自社会与家庭,而不在当事人。《西厢记》中张生追求崔莺莺大胆冒失,崔莺莺只在暗中追求张生,顾虑重重,行动上步步为营。又有一位同学发言:《西厢记》里面把男女双方恋爱时的心理变化描写得真实曲折,对爱情的憧憬、期待、苦恼与忧愁,充满了爱情顺利时的喜悦、失意时的痛苦和成功时的快乐。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阅读时是作出了认真的总结与评价的。
总之,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尽心搞好阅读这一项语文活动,我们的学生就会拥有一个智慧人生,所谓“语文贻误苍生”之说就会不攻自破。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