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想上这一课,是因为我被这篇文章打动了。首先这个“番茄太阳”温暖了我,里面明明一家人真挚的爱,明明天真无邪的爱,周围好心人热情无私的关爱,深深地感染了我。心里不仅涌起一阵感动,同时也有一种感激,然而这种成人式的感动与感激如何传递给学生,似乎是一种难题。红艳艳的番茄与同样红艳艳的太阳组合出一种温暖、热烈、积极的新意象。几天后,我又找出了美文诵读的碟,静静地感受着声音中隐含的那份温暖。回味着课文的字字词词,想象着明明那张纯美的笑脸,感受着身边洋溢着的一切温暖。文字和声音同样打动人。因为它适合自己的情感气质,我希望能尽情地通过上课表达自己、宣泄自己,坚持自己小桥流水般的课韵,努力上出李清照词那样婉约动人的情韵。这样的课,到底该如何上呢?仅仅让学生了解明明有爱心显然是不够的,我试图让“番茄太阳”的热量能够温暖到学生的心。教案设计修改了10次,每次上完课,总是追问自己的心:“我真正为学生学习服务了吗?我真情演绎自己了吗?”在一次次对自己的严厉审视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课堂感受、课堂状态。
一、 走近卫宣利,了解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意图
想深入了解文本,我认为仅仅阅读本文还不够,还要更多地去了解作者,借助网络,我开始寻找卫宣利,知道了她因为17岁那年的车祸而双腿残疾,我阅读了她的20多篇文章,知道了她用文字来诉说生命中爱的奇迹。亲情、友情、爱情,卫宣利的文章围绕“情”字展开,风格独特,亲切自然,阳光开朗。最后我选定《流泪的月饼》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助阅读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灰暗的心境。为了帮助孩子们走近作者,了解作者的情感,我在开始时这样设计:出示“卫宣利”,同学们,你知道她是谁吗?然后作简单的介绍:她是个残疾人,一直用手中的笔诉说生命中爱的奇迹,写出了许多让人感到温暖、幸福的文字。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心中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悟,这里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呢!为什么选中这句话导入课堂呢?我觉得这句话其实就是对《“番茄太阳”》这篇课文中心的概括:明明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得到了光明。作者从明明身上感受到了温暖、快乐,心情不再灰暗,生活充满阳光。一语双关,为学生进入情境作好了铺垫。
二、 我和文本对话,做作者、编者的知音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如何做到,我们教师先要去做一位读者,通过反复地阅读教材、查阅资料,渐渐走入文本。或陶醉于作者的优美文字,或赞叹作者精妙的构思、奇特的遐想,或为某处词句冥思苦想,终于有了那份豁然开朗……唯有如此,我才能准确、正确地把握理解教材。做文本的知音,意味着需要教师个性化的理解,意味着教师要解读教参但不依赖教参,也意味着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广泛的阅读积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于是,一遍遍仔细地读,一句句耐心地听,一次次反复地揣摩,我便开始在文中跟着作者一起快乐起来,感受着“番茄太阳”带来的那份温暖;闭上眼,跟着小姑娘一起用摸、听来感受世界,快乐地笑,幸福地生活;跟着朴实的父母一起默默忙碌,耐心地教导着女儿,让她感受生活的美好。读着读着,恍然间,眼前出现了一条近乎完美的“爱之链”,闪耀着温暖的光芒!盲童明明在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中快乐地成长,从心底发出动听的幸福的笑声,在美妙的笑声中创造了一个神奇——“番茄太阳”。这美妙的笑声打动了“我”,“我”深深地喜欢上了明明,觉得她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份爱就这样传递着,就这样闪烁着它温暖的光芒。如何让这温暖的光芒照耀到学生的身上,让他们也去追逐太阳,做个爱的使者呢?我从《新语文学习》杂志上了解到了“番茄太阳”背后的故事,就是明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手术成功了,她睁开眼睛第一个看到的是那个给她做手术的大夫的手,其次看到了番茄的样子,并且高兴地大喊:“我看到了番茄太阳!”在学生了解了三个太阳的含义之后,我又作了这样的设计:在作者的心中,有一轮红红的番茄太阳,在每个同学心中也有一轮红红的太阳,是哪些人撑起了这轮红红的太阳呢?(学生回答:明明父母、明明、好心人、作者、所有有爱心的人)教师总结:这轮温暖的太阳,正是这群善良的人共同托起的,他们用爱心创造出“番茄太阳”这个美好的形象,让人们倍感新鲜与温暖。
三、 我们应该和学生对话,做学生的知音
这篇文章给我们“热爱生命”的主题是复杂的,是多维的,老师可以从自己的维度来获得,孩子呢?我们就要尊重他们的感受。教是为学服务的,所以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有“成长着的人”,有“在语文课堂上成长的人”。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生命活动的高度来研究学生生机勃勃的学习活动。
因此,抓这篇文章的主线,以何为抓手与学生展开对话,就成了设计教学思路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我”的心情变化?明明的笑?三次“番茄太阳”?到底选择什么?在一次次对文本的研读后,在各位老师一次次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我最终选择了抓住文章中的三处“番茄太阳”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逐层走进文本的内核,在对话和品读中理解“番茄太阳”深刻的内涵。有了这个抓手,就容易从文本出发,走进学生了。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不被学生所牵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听他们在课堂上成长的声音。上课时教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还要尽可能地忘掉教案,尽可能地多忘掉,这样,才能把心思用在学生身上,依据学生的发言和水平及时调整,及时引导,在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不断享受新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是一次次生命的高峰体验、情感共鸣、智慧碰撞,看似没有思路,实则行云流水。因为在教师的心中有个总的目标,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而不是程式化的步骤。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强调的就是精神的修养。按照自己的思想上课,这样的课堂,需要的是教师对教材深入的钻研和深刻的理解,需要教师有新的课程理念,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才能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当然,这还需要我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多读书,多学习。
四、 返回文本,让学生做文本、作者的知音
帮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教师的责任。师生对话从人格角度说,是民主的,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因此,教师有教育者的责任,在对话的方向和目的方面要起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的差距。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以自己的学识对文本的有关背景和学生的疑难作必要的介绍和讲解,以自己与文本对话获得的感悟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学生认识了三个太阳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深化文本思想,让学生深入明白这浓浓的人间亲情。
说到这儿,还得回到教师身上,需要我们教师全面地去解读文本,大量地去阅读书籍,在教学的时候从整体出发,突出重点,对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清清楚楚,心中永远高挂一盏引路灯。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迷路。当顺利的时候,我们尽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当他们表现出色的时候,让他们快速前进;当他们碰上问题的时候,放慢速度,鼓励他们找准方向。我们要能够循着学生的思路,即时捕捉,迅速判断,有效利用有价值的资源,和学生一起在路上前进。
五、 超越文本,追逐太阳,传递温暖
如何把这节课学生感受到的温暖传递出去,让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能挂上一轮暖暖的太阳?为了达到情感的升华,必须超越文本。我是这样结束的:明明走了,快乐地跟着爸爸妈妈做换眼角膜手术了。作者牵挂着她,老师也牵挂着她,你们也一定牵挂着她。我们都会发自内心地问:“明明,你现在好吗?”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吗?(轻声放《爱的奉献》)在优美的充满爱的旋律中,学生心中充满了爱与温暖,满怀着对明明的关怀与祝福,写下一段段热情洋溢的文字:明明,你的眼好了吗?我们期待着和你一起做游戏,一起上课。明明,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你看到那满园的春色和姹紫嫣红的花儿了吗?你看到天空中那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了吗?我们约定等你的眼好了,一起去放风筝吧!有的孩子甚至说,明明,你现在一定看到那火红的太阳了吧?相信,在孩子们心中都已升起这轮暖暖的太阳,饱含深情的语言正在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温暖。在学生尽情传递爱的情感后,也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会彼此关爱,乐观生活。我动情地告诉学生: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和期盼下,明明的眼睛好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就像那温暖的太阳一样,给孩子们带来许多温暖与欣喜。
课上完了,不知道“番茄太阳”会被孩子们记多久,太阳的温暖之光能照他们多久。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追逐太阳、追逐梦想的决心不变,坚持做下去,不管怎样,能感受到温暖的人定会越来越多。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奎山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