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师生成长的现实要求。近年来,我校从转变教师校本观念入手,完善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创新校本教研形式,给教师创设展示舞台,促进了教师的幸福成长。
一、 转变校本观念——为校本教研导航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参与学校组织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就是校本教研,而怎样走进课堂,在课堂里要做些什么,走出课堂后还要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过去听课者总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入课堂,只对一堂课的内容进行研讨,评课也只局限于对教学行为的评价,虽能解决教学中一些零碎的问题,但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教师的观念成了制约开展有效校本教研的“瓶颈”。我们把转变教师的校本观念当做开展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通过观看专家课例展示录像、相关理论培训及集体研讨等形式的校本培训,鼓励大家畅所欲言,使教师受到启发。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校本观念的转变,增强了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使校本教研驶入了正确的“航向”。
二、 完善管理机制——为校本教研护航
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我校校本教研制度体系的构建,努力体现以“教师为本”、以“发展为本”的理念。
1. 建立校本教研的组织网络。我校首先成立了三个小组:一是校本教研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二是校本教研工作小组,分管教育教学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教科室具体负责;三是学科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课题组长具体负责。其次加强三级教研管理网络建设: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做到上下信息联通,实施循环式管理。
2. 建立校本教研的活动制度。学期初,教导处制订学校教研计划,教研组制订教研计划和活动安排。教导处每月召开一次教研组长会议,教研组每周定时定点活动一次。校长每学期做到“六个一”,即精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听一次教育教学报告,做一次教育教学讲座,上一堂示范课,写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整理一份教学管理案例。全体教师做到“四个一”,即每天读一篇理论文章,每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月读一本教育教学专著,每学期上一节公开课。
3. 建立校本教研的保障措施。我校从四个方面提供保障:一是资源保障。学校订阅大量的理论书籍,组织教师及时借阅;定期组织“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及时了解前沿信息。二是经费保障。学校在整个教育经费中,划出恰当比例作为校本教研基金,专款专用。三是时间保障。规定各教研组成员每周不少于5个小时的专业学习时间,教导处进行督导。四是评价管理保障。制定校本教研评价实施细则,严格对各组校本教研成果进行阶段性量化评价。
4. 建立校本教研的评价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校本教研良性发展的关键。我校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淡化结果,强化过程。实行以冒尖为目的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对在校本教研中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优先推荐参加县级以上的评先、评优。
三、 创新教研方式——让校本教研启航
校本教研方式的选择,我们的定位是:把校本教研活动作为推进学校学习型文化的一项重要载体,让教师们享受参与校本教研的乐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 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我们具体做到“三抓”:(1)抓覆盖。目前我校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3个,县级课题13个,校级课题18个,形成了人人懂课题、做课题的生动局面。(2)抓连续。对每年新进的新教师,课题研究是上岗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使新教师一上岗就有较强的课题意识。(3)抓提升。引领教育发展的理论日见其新,我们总是及时引进新理念、新观点,将课题研究与之融合,使教师的课题意识与时俱进。诸多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为校本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 立足集体备课。根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同轨班多的特点,我校教研活动定时定点并采取初备——交流——复备——个性化设计的“四步集体备课法”。第一步是初备。初备有主备人和辅备人,规定备课内容,全体教师参与,形成大致的教学思路。其次是交流。针对初备教案,同轨教师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见解。再次是复备。主备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拿出一份集群体智慧的新教案,并复印数份发给同轨老师。最后是个性设计。课任老师根据自身特点、本班学生情况,对集体备课的教案再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四步集体备课法”,既凸显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又融汇了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 狠抓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校本教研的重中之重。我校除组织师徒结对外,着重推行每学期 “三课”。一是“一人一课”,学期初,各学科组制定一人一课安排表,学校成立由校长、主任、教研组长、教研骨干等组成的课堂教学评析研讨小组,做到“每周有练兵、练兵必研讨”。二是“推门听课”,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周听一节“推门课”,课后及时交流。三是“个性课”,即学期初由学校领导干部、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上示范课,期中教研组上研究课,学期结束由薄弱教师、新上岗教师上达标课。“三课”的推行,使教师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4. 开展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内因,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开展教学反思,我校要求教师做到:(1) 在学习中反思。要求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是否与教育教学规律相吻合。(2) 在实践中反思。我们注重引导教师自觉运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论、行为进行反思,自觉强化积极的教学行为,矫正不当的言行。(3) 定期进行反思。要求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中反思,回顾一个月来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从中整理一个典型案例,展开详尽的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学校还通过教育沙龙、专题研讨、论文交流等活动,为教师提供相互切磋、共同反思的机会。
5. 拓展教研空间。我校构建了“教研网络”,有两位教师专门负责网站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我们正在运行的教研学习网站的内容及相应的功能有:(1) 研究专题目录。教师提供的专题和从网上下载的课题,由学校按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形成课题目录,供教师选择。(2) 学习资料库。提供专题目录中涉及到的相关材料、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教师通过“学习资源库”的校园网,访问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网址,搜集有关的资料。(3) 网上交流和在线帮助。网站上的网上交流,可以以类似聊天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运用BBS(类似于“公告栏”)进行分类、交流、讨论。
四、 创造展示舞台——让校本教研远航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快速成长的催化剂。为使教师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我校特别重视为教师搭建发挥潜能展示才能的舞台:对课堂教学脱颖而出的优秀教师,给他们创造县级公开展示的机会;对思想深刻、有新意的论文,学校组织向高级别的杂志推荐发表;对在各类评比中获等次的教师,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张扬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一系列舞台的搭建和得力措施的实行,使我校教师感受到了自我存在和被他人认可的快乐。我们还给每位教师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里记录着教师个人成长的足迹,除有自己的反思、学习心得外,还有各类获奖证书、荣誉证书等。每学年,我校都要开展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在展示会上,教师的收获和成果将会再一次得到学校、同事的认可和赞誉。付出的努力转化为成果,得到了认可,全体教师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时时感到有干头、有劲头,从而保证了我校校本教研之舟向更远处航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桃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