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2年第6期 ID: 150933

[ 佚名 文选 ]   

新闻一束

◇ 佚名

  ●《收获》杂志将谢绝他刊转载作品
  《收获》杂志日前宣布将谢绝他刊转载作品,这一举措引来文学界的关注。该刊执行主编程永新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完全是从保护知识产权考量出发,为保护作者和刊物对原创作品的权益而所作出的决定。”程永新毫不讳言说,目前不少文学选刊已演变成侵犯知识产权的客观存在。他解释道,要发表一篇好作品,编辑从组稿、改稿到发稿,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劳动;对一个编辑部来说,从制定编辑方针到实施,无论人力、物力,运行成本很高。可是,原创却没有保护期,选刊当伸手派,而且即时下山摘桃子,用一点小钱打发作家和原刊,且发行量还比你大,真是太不合情理。他举例说,最近他们刊出的马原长篇《牛鬼蛇神》,《收获》方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几乎每天与他讨论,编辑很辛苦,与作家探讨写作,提供修改意见,付出了很多劳动和智慧。但是选刊如果要用就很简单,付个100元80元就拿去登了。而现实所发生的状况更恶劣。去年《收获》第6期刊登了作家杨争光的中篇小说《驴队来到奉先畤》,计六七万字,稿费付得很高,税后作者得到二万多。可一家刊物转载时,付给编辑部200元,作者付了500元,简直像打发叫花子一样。程永新说,原创非但没有保护使用期,不可思议的是,选刊在选载刊物时,有的根本不与原发刊物和作者打招呼,有的甚至连稿费都不给,非常不尊重知识产权。“当代不少文摘和选刊现在已经变味。”程永新说,“不少兄弟刊物本刊都没有好好做,反而捡省力的选刊来做。现在各地纷纷做选刊,似有泛滥之势,这样的盛行非正常现象。虽然作者、编者和读者从中得到短期的利益,但长远看,却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在原创已经乏力的情况下,不花力气去扶持,去培养,而一味摘桃子、享现成,这不利创作的繁荣。”程永新说,“为改变现状,我们一方面就有关保护著作权问题提请有关部门研究,希望原发刊物和作家的利益都能得到法的保护。另一方面,我们先行先试,为拒绝转载,《收获》已经与一些老作者,如马原、格非等签订了‘授权’协议。前年底,《收获》已将稿费标准提高到千字200—300元。这次为拒转载,计划把稿费提高到千字400—500元,以此保护作者利益。”
  ●吉狄马加获秘鲁国立特鲁西略大学荣誉奖章
  今年是秘鲁诗人塞萨尔·巴略霍诞辰120周年、逝世74周年,秘鲁国立特鲁西略大学和诗人故乡圣地亚哥·德·丘坷市邀请诗人吉狄马加参加其组织的系列活动。为了向中国文化和诗歌致敬,特鲁西略大学鉴于吉狄马加在诗歌创作领域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校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向他授予该校最高荣誉奖章和证书。吉狄马加在致答辞中说,能被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最伟大诗人之一塞萨尔·巴略霍的母校授予荣誉奖章和证书,是莫大的光荣,“这荣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每一个热爱塞萨尔·巴略霍的中国诗人。尤其是在塞萨尔·巴略霍诞辰120周年之际,我能有机会参与这一系列纪念活动也是我的荣幸。塞萨尔·巴略霍是不朽的,诗歌将在人类精神日趋枯竭的今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诗歌不会死亡,它将会始终如一地把救赎人类的灵魂作为神圣的己任。塞萨尔·巴略霍作为一个有着印第安精神文化背景的诗人,他的作品揭示了人类苦难的境遇,其意象和思想的复杂与深邃,是二十世纪留给我们的最为重要的诗歌遗产的一部分。”
  ●李白诗歌《战城南》被写入中美合作交响曲
  由中美两国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创作的“9·11”十周年纪念作品——《甜美的早晨》近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亚洲首演。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战城南》不仅成为作曲家的灵感之源,还以英语歌咏的形式直接出现在作品中。《甜美的早晨》由上海交响乐团和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美国著名作曲家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这部作品包含四首不同国家、不同时代战争诗歌的咏唱,分别来自波兰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世界尽头之歌》、生活在8世纪的中国诗人李白的《战城南》、美国当代词作家哈堡的《甜美的早晨》以及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选段。在亚洲首演之际,74岁的约翰·科里利亚诺首次来到上海,他告诉中国媒体,当接到这个委托创作的项目时,自己认为不能将交响曲的高潮部分直接创作成“灾难现场的电视画面再现”,相反交响乐需要表现的是抽象的思考。他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专门去了纽约诗歌中心查找以战争和冲突为题材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中心提供了大约二三十篇,当我读到中国诗人李白的《战城南》时,我认为,这就是我想找的。”这位作曲家激动地说,李白的这首诗是从一个遥远的视角来看待一场战争,诗人描写“士兵如蚁”的场景十分逼真,诗歌在最后又以妻子的视角,咏叹丈夫与孩子的命运,原文中“妾家夫与儿,俱在鼙声里”,是点睛之笔。
  ●格非出版新作《隐身衣》
  作家格非新作《隐身衣》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隐身衣》篇幅不长,轻巧精致,作品依然延续了自“乌托邦三部曲”以来作者对现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思省。在题材上,以较为神秘、小众的高端音响发烧友生活为小说叙述背景,在贴近现实生活同时又具有一定神秘主义色彩。《隐身衣》的主人公是资深音乐发烧友的主人公,以为高端客户定制高级音响设备为生。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人物的订单,从此陷入诡异莫测的谜局……小说设置了重重悬念,讲述了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社会剧变中的人们追名逐利而起伏跌宕、凶险无着的命运。整个小说贯穿了对古典音乐的优美诠释和倾心礼赞,以之与书中无序和充满欲望的世界构成强烈的张力场,而情节的惊悚与繁复的构造又体现了某种黑暗、残酷等哥特式艺术特征。
  ●尤凤伟推出新作《百合的江湖》
  姜文电影《鬼子来了》原著《生存》的作者尤凤伟,日前推出新作《百合的江湖》。尤凤伟在接受采访时说:《百合的江湖》这个作品比较民间化,有故事、有人物比较好读,做电视还是做电影都比较合适。我写的时候没有这个想法,写完后自己有感觉,朋友也这么说。《百合的江湖》是历史题材,里面有土匪,有女人,是典型的江湖情景。这个女人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被拖入到江湖中来,欲罢不能,只能在江湖中一直走下去。她的命运就和几个男人相关联起来。她的大半生,最好的年华都是在江湖中漂泊。这篇小说没有刻意的主题,从女人的命运折射出社会的形态。百合步入江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生活中很多偶然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东西。比如二流子驹子领来土匪,把她公公和丈夫杀掉后,带百合上山献给二爷。她被劫到山上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土匪打家劫舍有随意性和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他们专找有钱的人、富户,但就是因为驹子认识她,才把土匪带到她家门前。驹子也是很无奈的人物,内心也没多大的恶,但是他生活的年代,为了生存也不得不做一些非常不好的事情,比如说百合放生动物,他就去捞上来以后再卖,后来出卖百合,其中有些很无奈的东西。   ●高建群创作完成《高僧与匈奴王》
  著名作家高建群日前透露,他最新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高僧与匈奴王》将在年底与读者见面。对这本以最后一代匈奴王赫连勃勃为主角的作品,高建群的自我评价是叙事更“老到”,比他的代表作《最后一个匈奴》更“超过”。言谈中,高建群更隐约透露出,这部作品可能是他的“封笔之作”。去年春天,高建群应邀创作电影剧本《统万城》,成稿后他嫌还不过瘾,便闭门在家将剧本整理改编成28万字的长篇小说《高僧与匈奴王》。“正月十五一过,我就把自己关在家里,直到4月20号才写完”。高建群说,小说以十六国时期胡夏国为背景,“匈奴王”就是胡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也是中国历史上 的最后一代匈奴王,“高僧”则是同时期汉传佛教高僧鸠摩罗什。全书主体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主线是写匈奴末代大单于赫连勃勃的传奇一生,以及匈奴民族唯一都城统万城的筑城史;副线是写西域第一高僧鸠摩罗什的传奇一生,通过两个历史人物的交织穿插,描写匈奴这个曾深刻地动摇了东方农耕文明和西方基督教文明根基、差点重写世界进程的游牧古族,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过程,同时也讲述了汉传佛教在中国确立的历史。
  ●刘心武散文集《人生有信》出版
  日前刘心武推出了一部亲自手绘插图的散文集《人生有信》,首次公开展示自己与冰心、孙犁、夏志清、余英时等20多位文学巨匠的珍藏信件。据了解,这本再现文坛往事的散文集缘起于刘心武失而复得的一箱旧书信,“那里面有我二三十年前的一些日记本,还有一些别人寄给我的信函”。在受牵连时得到过文坛巨匠冰心的安慰;在写作陷入低谷时得到过诗人邵燕祥的鼓励;在被舆论抨击时得到过著名学者夏志清的支持……正是这些尘封已久的书信引发了刘心武的感怀和创作,通过回忆记录下世情动荡的年代里文化精英们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及他们跌宕起伏的命运,包括“老舍之死”在内的众多文坛风云和逸事也得以与公众见面。刘心武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其实都有卑微的一面,就是必定镶嵌在一个时期的大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中,无论趁势而兴,还是遇潮而退,概莫能免。那时没意识到这类信件的史料价值,随拆随看随便一放,许多都找不到了。这些通信者都是有修养的知识分子,信里会有不方便直书的隐衷,但都会以含蓄的方式优雅地表达。
  
  ●雷抒雁认为真正的诗歌是活在嘴巴上
  日前,新当选的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雷抒雁接受采访时说,真正的诗歌不是写在书上的,而是活在嘴巴上。他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很多诗人流亡到法国,和法国诗人们一道,在餐厅吃完饭,把桌子放一边,就开始朗诵自己的诗歌。码头上、大街上、广场上,他们到处去朗诵,诗歌跟民众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上世纪90年代,我曾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策划过一个叫《子夜诗会》的节目,我选一些诗由播音员朗诵,朗诵完了我点评,每期一个钟头,持续了一年多。广播电台说,子夜是他们的“垃圾”时间段,本来没有多少人听,没想到《子夜诗会》这个节目反响非常热烈。所以,我觉得诗歌要真正走进民众,不能只通过印刷品,还应让诗歌回到嘴巴上来,多进行一些诗歌朗诵活动。但是,我们老是争论诗歌看不懂,看不懂的诗朗诵出来更听不懂,老舍讲过,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烦。所以,诗人们在创作中要注意语言的使用问题。雷抒雁说:纸上写的诗,一发到微博上,就变成网络诗歌吗?不是。真正的网络诗歌,应该有网络特点,而不是平面写作的移植。这是我所理解的网络诗歌:诗句间应有更大的跳跃、跨越与闪动,充分展现心灵、思维、想象的自由驰骋;不妨把图画、音乐、表演各种元素组织起来,使诗更有趣,更有吸引力;应该采用一种简洁、奇特的诗句排列,给读者以视觉冲击力。因为网络诗歌的发表没有门槛,所以就显得良莠不齐。在网络上,我随便写两句,分一下行,我就可以发出去,可能还有一些人叫好。因为太过自由,所以诗人需要进行自我约束。诗歌的语言不能随口而出,而要用艺术的规律去约束,用我们对文化、对生活的整体理解去约束。虽然现在写的是自由诗,但仍然需要以诗歌内部的规律来约束、限制,不让它横生枝桠,使诗变得精致,把意境做到极致。
  ●贾平凹称中国文人要为时代为社会立言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贾平凹在纪念会上接受采访时说:我今年六十了,在文坛上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一个人。我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那是新时期第一个国内的奖项,当时和我一起得奖的有二三十个人,现在他们基本上都不写小说了,只有我仍在坚持。现在回想这几十年,实际上一进入文坛受的教育就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几乎年年都在学习。我感觉我当年文学创作的基点比较低。因为当时整个的社会文学创作土壤比较瘠贫,而且西方文学那时还没完全进入到中国。所以说整个的文学氛围不是很浓,整体创作水平不高,我就是在这一基础上起根发苗的,所以说存在先天不足、营养不良的情况。这几十年一路走来,之所以还没有被淘汰,还在继续写作,得益于我经常讲的两句话:一个要和现实生活保持一种鲜活的关系。你起码要了解这个社会,和这个社会保持一种特别新鲜的关系、鲜活的关系;再一个你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不停地寻找突破点,或者是常有新的一些东西出来。我这几十年来就是这样过来的。坚持和生活保持一种鲜活态度的想法,严格讲也是受《讲话》教育的结果。因为《讲话》是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毛主席对文艺方面做的一些论述,它有当时的历史状况,到现在几十年过去,社会发生了变化以后,好多地方不一定说很适合目前的现状。但有一点没变:作品一定要想到是给谁写的——是给人民写的。一定要到生活中去,为人民而创作。我这一代作家都是50岁以上的作家,社会责任感、忧患意识,我觉得比年轻人要强。我们从小就是受这一种比较传统教育的作家,中国文人就是要天下为责,为时代、为社会立言。
  ●迟子建称好的作品都与深入生活密不可分
  作家迟子建日前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发言称:我最初学习写作,是30年前,那时我在大兴安岭师范学校求学。我写了几篇“小说”,投给两家刊物,均遭退稿。因为小说所写的,不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是生编硬造的,结果自然是失败。找到创作的症结后,我把笔触转向童年生活的北极村,转向生我养我的那片冻土地,我的笔立刻变得滋润了,故乡的风土人物,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这就是我1986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中篇处女作《北极村童话》。这些年的写作让我品悟到,凡是那些我写得比较好的,得到读者好评和社会认可的作品,都与深入生活密不可分。我曾经去煤矿采访过,所以在写作以煤矿为背景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落笔就不慌张。为了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我追踪放养驯鹿的鄂温克部落,一直到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深处,体味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原生态的歌声。当我进入小说时,我接触的那些血肉丰满的鄂温克人,便自然地跃动双足,与我的笔共舞。从文艺的审美层面来说,我们说艺术照亮了生活;可是从艺术的诞生层面来讲,无疑是生活照亮了艺术。没有生活,艺术就是一盏枯灯。   ●阿来称对生活的怀疑使他成为低产作家
  作家阿来日前刊文称:已经有三年多时间,我没有进行小说创作了。去年冬天,我开始写一部小说,写到十多天后,又停了下来。写作中的小说沿着小说的逻辑在进展,按照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在深入。我想,这应该是一部好小说,可是,我终于还是失去了继续下去的热情,在写作了五六万字后,终于停了下来。不是我失去了一个小说家基本的能力,使我停笔的唯一原因,是残酷的现实。是的,在我周围,现实正以一种非理性的,完全没有善意与诚挚的方式匪夷所思地展开着。自从有文学产生的那天起,文学表达就坚持着一个非常强烈愿望:希望这个世界上的人心灵积极向上;希望生命被尊重;希望一些人不是生来高贵,而大多数人生而卑贱;希望被少数人垄断的知识、财富与政治权力能被普通民众所享有。我们这些从事文学的人,怀揣着自己的天真,想以自己在文学中表达的强烈祈望来使人受到感染,即便是进行剖析、批判与质疑的时候,内心深挚的本意,也是希望社会正常与健康,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心灵可能得以丰满,人可能得以独立,对所有事物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每一次写作的完成,都使我对今天文学能否以经典理论所表述的那样对社会对生活产生影响产生强烈的怀疑。这种怀疑使我成为了一个低产的作家。严酷的社会现实让我意识到,当期待中写作的意义消失,我继续坚持写作的唯一理由,似乎就只能是为了自己的内心,就只能是对这个所有人都必须作非此即彼的选择的社会的一个小小的反抗。也许,将来的人在作文化考古的时候,在政治岩层的夹缝中,发现一颗小小的化石———凝固了一种不服从的、挣扎的姿态。
  
  ●《浮士德博士》出版国内首个中译本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晚年的鸿篇巨制《浮士德博士》国内首个中译本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曾经留学德国的学者罗炜先生花费10年之功翻译而成。《浮士德博士》在国内德语界、文学界知名度极高,翻译难度极大,它的出版被誉为德语文学在中国译介的重大突破。《浮士德博士》讲述了一个误入颓废和罪恶歧途的德国天才艺术家极具才华而又冷漠的一生。托马斯·曼对自己的这部作品青睐有加,视其为“一生的忏悔”、“一生的总结”。如果说,歌德的《浮士德》呈现的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努力不懈的巨人形象并以救赎结尾,那么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呈现的则是资产阶级没落时期的病人形象并以解体告终。托马斯·曼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国吕贝克一个富裕家庭。1929年以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1924年完成了他的另一部伟大小说《魔山》;1933年作家因政治原因离开纳粹德国,先流亡瑞士。1938至1952年生活于美国期间完成了四部曲《约瑟和他的兄弟们》,继而又一举写下了晚年的不朽巨著《浮士德博士》。小说出版时正值希特勒纳粹倒台不久,它借助浮士德和音乐两个最能象征德意志的形象来探讨导致德国历史灾难的原因,成为一个德国的譬喻。
  ●英国“言情小说奖”揭晓
  日前,英语世界“年度言情小说奖”在英国揭晓,简·洛夫林凭处女作《请不要停止音乐》摘得大奖。该书讲述的是一个摇滚歌手和一个有着阴暗过去的女人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试图开始新的生活,同时掩藏自己的过去,这时,一个前摇滚乐手走进她的生活,她自己的秘密也慢慢揭开。洛夫林出生于美国丹佛。《请不要停止音乐》去年由一家小型独立出版社ChocLit出版。据悉,“年度言情小说奖”由“言情小说家协会”颁发。评审者说最终奖项评给了洛夫林,是因为“她的小说声音更为新鲜,角色也更不寻常”。
  ●奥尔罕·帕慕克获得松宁奖
  即将迈入花甲之年的土耳其大作家奥尔罕·帕慕克日前获得了哥本哈根大学颁发的著名的松宁奖,并获奖金100万丹麦克朗(约合人民币110万元)。松宁奖创办于1950年,以丹麦作家卡尔·约翰·松宁(1879–1937)命名,用以表彰对欧洲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每两年颁发一次,欧洲各大学集体提名候选人,哥本哈根大学主持颁奖,往届得主包括君特·格拉斯、瓦茨拉夫·哈韦尔、英格玛·伯格曼、西蒙娜·德波伏瓦、达里奥·福、汉娜·阿伦特、伯特兰·罗素和于尔根·哈贝马斯等人。“奥尔罕·帕慕克对欧洲文化作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对文化边界的明确挑战,以及他对跨越这些边界之多种可能性的阐述。”哥大的松宁奖评审团发表声明说,“他的作品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信念,坚信一个更少文化边界的欧洲,一个包容的欧洲,它不以东方和西方来做选择,而是努力团结东西两方。”帕慕克将于今年10月26日前往哥本哈根大学的大礼堂领奖。

新闻一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