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1年第11期 ID: 139293

[ 佚名 文选 ]   

论点摘编

◇ 佚名

  
  1
  
  素质教育推进艰难的原因
  叶澜在《素质教育推进现状及其原因辨析》一文中指出,素质教育现状可概括为推进艰难、酝酿突破。造成素质教育推进艰难的原因可从教育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基于功利,政府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中的胜出,这是社会整体价值取向趋于急功近利的根本原因,它渗透并体现在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这是应试教育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在实践中有坚实、日常化、弥漫化的载体。学校里不仅有作业设计(从数量到内容)、考试,还有考试后的反馈和补缺等方方面面,通过各种规范及大部分老师的习惯与行为落到实处。校外意图从应试中盈利的机构,对家长、学校、学生的需求也十分清楚,进而提供让买者充满希望的服务。与此密切相关的是,主推素质教育的决策层在如何推进的问题上尚缺乏明确方针,呈游移变化之态,时而把注意力引向课程改革,时而把减负看做重要抓手,时而又企图以大规模、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作为支撑。同时又把这些不同问题不作层面区分地并列为一项工程,不研究其内在关联,始终没有明确做出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以学校整体变革作为基本着力点的决策,从而使众多因缺乏自主权而习惯按照上级指示行事的基层领导,将素质教育做成了展示性的应景文章。这是素质教育推进自身乏力、局面难以得到根本改变的内在原因。(<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4期)
  
  2
  
  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教育改革
  阎亚军在《教育改革: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一文中指出,教育改革不能回避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教育改革,我们就会明白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就会采取更为稳妥的措施。
  在现实的教育改革中,改革者除旧布新的决心令人钦佩,但事物的发展却经常背离他们的初衷,他们一心想抛弃或革除的东西却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并在现实地发挥着作用。如,“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出现这种情况,与中国人干百年来形成的社会心理基础有很大关系:读书可以改变个人身份、地位或命运,而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可以实现亿万普通人向上层流动的主要通道之一。期望普通百姓子弟会为所谓的素质而放弃追求高分、放弃追求更好的学校,是一种幻想。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因子”,甚至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国民性的一部分。这就是我们教育改革所处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历史对教育改革提出自己的要求,即教育改革处在历史中,应该承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这种历史使命的内涵就是,教育改革要满足社会和国家的需要,满足特定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3期)
  
  3
  
  “名师热”的冷思考
  郑爽、胡凤阳在《“名师热”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时下全国各地大兴“名师工程”。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名师热”现象,这种现象的主要表现有三:“名师”打造热、“名师”追捧热、“名师”研究热。这些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推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无疑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名师热”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隐忧,需要“冷”的思考。
  名师应是具有师之德、师之学、师之望,能成为师之范的人。单靠“打造”“重压”“选拔”不能造就真正的名师,名师的产生最终要由内因决定。这种内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自觉意识,即内在自我发现、外在自我创新的意识二是自我意识,即教师正确看待自我身心状态、自我同客观世界之关系的意识,这种意识能够使其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三是首创精神,即主动提出建议、计划和发明,并加以实施的精神。名师是在三者的作用下,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
  另外,名师的经验和事迹固然值得总结,但是普通教师也应得到关注,他们才是基础教育实践的主体。我们不能只关注名师,教师研究应该调整方向,将普通教师和名师一道纳入研究视野,要研究二者发展中的真问题,将二者对比研究,促进普通教师向名师转化。(<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3期)
  
  4
  
  这不是“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理由
  “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提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观点,引起社会关注。针对此观点,方立新在《这不是“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理由》一文中指出,我们不得不承认以下事实:农村孩子读了大学不愿再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些农村家庭因供应大学生而返贫、农村孩子上大学找工作难、出身农村的大学生毕业买不起房子,等等。但是,这不应成为“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理由。以上事实的确存在,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不是接受现实、默认不公,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农村孩子进行教育资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就业公平和机会均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城乡在就业、待遇等方面的差距。要解决“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问题,不是一个鼓励与否就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个想回避就能回避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采取妥善之道加以解决的问题。(<教育)2011年第7期)
  
  5
  
  关于中西方儿童教育差异的思考
  杨汉麟在《关于中西儿童教育差异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西亲子观即育儿观的差异导致中西儿童教育的差异。
  总体上看,在中国,受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父母往往将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亲子关系属于命运共同体。人们更为重视人伦亲情,重视人为的教育,对孩子有很高的期盼,在知识、技能上有比较严格的训l练。其结果是,孩子学到了很多书面上的东西,但由于受到较多束缚,他们在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而在西方,人们比较顺应自然,许多家长不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将其看做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在亲子关系上,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及追求。父母尊重孩子,不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享有一个相对自由和幸福的童年。西方儿童也许在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方面不如中国儿童,但由于束缚较少,其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才能往往优于中国儿童。
  中西在儿童教育上的两种观念均有利有弊,祛除二者的“弊”而取二者的“利”,将是一种比较理想而完善的教育。(《教育导刊>2011年第3期下半月)
  
  6
  
  学生知识素养世界第一值得骄傲吗?
  2010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公布了2009年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结果。首次参加PISA的中国上海在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三项评价中均排在第一位。对此,熊丙奇在《学生知识素养世界第一值得骄傲吗》一文中指出,不能否认这一测试所展现的我国学生过硬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测试反映的仍旧是知识教育的成果,更确切地说是应试教育的成就。学生的创新力如何、想象力如何、身体素质如何、有何个性兴趣与特长,并不在测试范畴之内。需要注意的是,就在前不久,在全球21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我们应当看到,在知识教育之外的个性培育、人格教育、创造力教育等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而个性、人格、独立的思考能力,才是一个受教育者真正能成才、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本。正确的做法是总结基础教育领域中好的做法,加以推广,同时,更重要的是在与国际的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革。((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1年第3期)

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