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6年第10期 ID: 78711

[ 佚名 文选 ]   

原型定向阶段教案两则

◇ 佚名


  
  教案一:高一作文修改的原型定向阶段教案 桑志军
  
  作文修改技能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文章从内容到形式,从思维到表达的方方面面,一个教案不能穷尽作文修改的所有内容。本教案旨在使学生了解作文修改的一般步骤的前提下,着重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修改的原型。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作文修改的步骤和程序。
  2.引导学生形成作文修改的学习策略。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作文语言修改的程序步骤,形成作文语言修改的学习策略。
  
  三、教学过程
  (一)强调作文修改的重要性(激发动机)
  用两个实例引起学生对作文修改重要性的感性认识,激发作文修改的动机与兴趣: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因为一个“绿”字用得好而卓绝千古。这个“绿”字是几易其稿,开始时先用“到”字,后用“吹”字、“至”字、“满”字等,最后才确定为“绿”字。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也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几经思考才定下来的。
  (二)作文修改的步骤与程序(构建原型定向)
  1.主题是否突出。要看这篇作文中心是否明确、是否有错误和偏颇之处,如有,应加以修改。
  2.选材是否恰当。所选材料是否都围绕中心,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有哪些,还有哪些地方没写好。看材料与观点是否一致,如有不一致的,应删去,并改换新的材料。
  3.条理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完整。对于层次、段落不顺畅连贯之处,加以调整、增删。对缺少过渡语和交代、照应的,则补写,使全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4.表达是否准确得当。语言要符合不同文体的要求;语句要符合语法,修辞要得当;全文语言风格要统一。
  5.文面是否规范。检查文面就是要检查文字书写、标点符号、行款格式是否准确规范。具体来说要看文面是否符合行款格式要求;是否符合标点书写规定;是否有错字、别字和不合规范的简化宇;数目字书写是否合要求和规定。
  6.修改后是否进步。将改过的文章与改前做个比较,看是否比修改前更生动、形象、流畅。
  板书:作文修改的步骤:①主题突出一②选材恰当—③条理清晰、结构完整一④表达准确得当一⑤文面规范
  (三)以修改作文语言为例说明修改的方法
  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原型,注重学生已有经验,所选例句以学生作文中语言或学过课文中的语言为好,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作文修改的原型。注重修改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形成学习策略。
  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即“增、删、改、调、换”。
  1.增加必要的内容,使文章的语句或内容更加完整和生动。
  例1:“看了这部书,受益匪浅。”谁“受益匪浅?”句子中没有回答,可改为:“看了这部书,他受益匪浅。”这样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
  例2:“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
  “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后句比前句要生动形象,其主要原因是作家老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2.删除与中心内容无关或表达累赘的语句。
  例1:“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多余,应当承前省略。
  例2:“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路”与“的距离”留一个就行。
  3.改正文章中错误的词句或不得体的内容。
  例:“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世界杯足球赛。”
  “看不上”,是瞧不起,还是没钱买票,还是电视收看不到?可以改为:“独联体国家看不到世界杯足球赛的电视转播。”
  4.调整文章中颠倒的词语或句子。
  例:“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两个新旧社会”,就成了四个社会了。应把词序调整过来,改为“新旧两个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5.换选合适准确的词句。合适,是说用词要准确、鲜明、生动,符合语言环境,符合人物性格特点。
  例:①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②那人便焦急起来,说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拿过灯笼,一把拿下纸罩,包了馒头,交与老栓;一手拿过洋钱,数一数,转身走了。嘴里低声地说,“这老东西……”
  ①是鲁迅先生在《药》这篇小说里写的,②是把①里的一些动词换成了别的动词。显然②句没有①句那样生动、准确、形象。
  (四)学生复述修改的过程与方法,形成修改的映像
  通过复述,可以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修改的程序,也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在原型定向阶段的学习更有成效。
  
  教案说明:
  1.在作文修改教学中,教师要贯彻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知道怎样修改,并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边示范、边讲解,要让学生明确教师修改的意图,让学生直接感知教师修改的全过程,初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2.作文修改教学要有针对性,不能面面俱到。作文修改的范围比较广,不应每次都面面俱到,没有针对性的修改容易使学生浮躁,不利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作文修改前,教师要先了解学生作文大致情况,有计划地针对学生作文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来确定本次作文修改的重点,重点的确定最好能形成一个体系,服从本学期作文教学的计划,从而由点到面,最终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教案二:句意理解技能的原型定向
  曾 洁 宋初健
  
  句意理解技能是一项基础的阅读技能。重视培养这一技能,对学生最终领会文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句意,一指句子表达的内容,一指句子表达的意图。对于特定文本中句子意思的理解,后者更符合“对话”的精神实质。本教案旨在确定理解句子表达意图的原型,为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明确句子在文中的意义提供具可操作性的行动指南。
  
  一、教学目标
  1.能找出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2.能在例句理解的基础上,明确句意理解的原型(操作步骤及次序)。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学生能对句子的表达内容有粗浅分析,但分析时有意识地理解句子表达意图的能力较差,从而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的“对话”,也就不能了悟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形成明晰的语感。
  
  三、教学过程
  (一)告知教学目标
  1.2见前文,从略
  (二)概括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
  1.出示例句,要求学生概括例句的表达内容
  例句一: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再别康桥》
  答:诗人离开康桥时所为
  例句二:你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威尼斯商人》
  鲍西娅: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夏洛克:公平正直的法官!
  鲍西娅: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
  夏洛克: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
  鲍西娅: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葛莱西安诺: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答:对立双方对鲍西娅的评价
  例句三: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答:诗人对环境的感慨。
  例句四: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记念刘和珍君》
  答:刘和珍君请愿的情态。
  例句五: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答:佳节大典之际子孙后代的形象。
  2.要求学生分析例句在文中的意义
  例句一:
  问:这句话只是为了交代诗人离开的情形吗?那写成“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也行吗?为什么诗人要变换正常语序呢?
  答:“轻轻地”提前,明显是为了强调走之轻。而之所以要轻,一是怕自己的离去惊扰了康桥,二则也烘托出了诗人缓步而去的形象。从中可以想见诗人对康桥的温柔爱意以及离开康桥时依依的别情。
  例句二:
  问:夏洛克和葛来西安诺都说鲍西娅是“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两者态度一致吗?
  答:根据节选,两人虽说着相同的话,但表达时语调应有不同。夏洛克对鲍西娅的首次宣判“感激涕零”,故必用升调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其重音落在“法官’二字。而葛来西安诺,得知是在不多割、不少割、不流血的情况下割下“一磅肉”时,一则惊喜于最初的直觉,二则叹服鲍西娅的机智,故必用降调读出,“法官”二字则重音轻读,以表自豪之意。故两人说着同样的话,却有不同的指向。
  例句三:
  问:在这句话中,分别重读“一个”和“愁”,这句话意思的理解有没有不同?
  答:有不同。重读“一个”,强调“一个”愁字不足以形容词人的愁绪,也就是说词人很愁很愁,说明了愁的深重;重读“愁”,强调“愁”字不足以形容词人复杂的心绪,也就是说词人之愁种类很多,从整篇看,有孀居之悲、丧夫之痛、乡关之思、亡国之恨等。前者从愁的程度说明愁绪难了,后者从愁的类型说明愁绪难了。
  例句四:
  问:这句话改成“听说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可以吗?
  答:不可以。两个句子虽都是对刘和珍请愿情态的描述,但将一个能完整说出的句子多作停顿,在于强调刘和珍是“欣然前往”的,说明请愿完全出于自愿,轻装前进,驳斥了流言家所说的“受人利用”。改动后的句子这种意图表现不明显,更多只是客观叙述,感情色彩不浓。
  例句五:
  问:该句话中夸张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该句话运用夸张的笔调以别人的阔气、喜庆、盛气凌人来反衬我们子孙的寒酸、凄凉与低三下四,在形象的描画中极显对国民党卖国行径的痛恨和对中国未来的忧虑。
  3.总结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问:句子意思的理解看似简单,但通过对上述五个句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看似平实的句子,却蕴有深意。这些句子何以如此,是因为他们运用了特殊的表意手段。结合以上例句,请同学们小结一下影响句意理解的表意因素。
  答:通过对以上句子的分析,影响句子表意的因素如下:词序不同,句意不同;语调不同,句意不同;重音不同,句意不同;标点(停顿)不同,句意不同;修辞格也明显影响句意。当然,用词不同,句意也不同。
  (注:上述仅为句子主要的表意因素,像句式、指代等也会影响对句意的理解。另外,句意的理解有时通过领悟表意因素的功能或作用完成,有时则必须在“整篇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如伏笔、逻辑、思路标志句等的理解。本教案限于篇幅,对这几类句子暂不涉及。)
  (三)结合例句,师生共同总结理解句意技能的原型(操作步骤及次序)
  1.结合例句,在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操作步骤和次序安排的逻辑性,使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归纳表意因素,不仅是为了知道表意手段有哪些,更关键的是要让他们为我所用,帮助我们理解句意。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对句意的理解呢?上述句子对表达意图的理解,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有没有一个可供我们操作的途径昵?
  由以上学习我们知道,表意因素的运用,会带来句子表达意图的改变。因此句子的意思与表意因素的运用有极大的关系。故理解句意,实质上就是要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因素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因果关系,而关系的确定往往要联系具体的语境考虑。
  像例句一,其理解关键在于明确为什么是“轻轻地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通过对语境的考查,明确全文描述的是他别离康桥时所见所闻所思,所以,思考的焦点就转变为“为什么诗人要强调轻轻地离开康桥呢”。想到此,文字就不再是文字,它成为触发我们联想与想象的桥梁,从而有利于我们调动生活体验达到对句意的理解。
  所以,句意理解的关键就是
  ——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而要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前提条件是找到表意因素。明确表意因素之所在,实质上就找准了理解句意的要害之所在,因为特定的形式是为特定的内容服务的。
  像例句一,如果不是对语序的觉察,这是一个很容易忽视的句子。只有关注了,你才会去想“为什么用非正常语序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这一想,才有可能让我们揣摩到作者的意图,展开与作者的对话,也才可能有最终对作者遣词造句由衷地叹服,从而培养起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
  所以,句意的理解再次转化为
  ——寻找表意因素,确定理解的关键,分析怎样写的。
  要找到表意因素,必须以感知字词为基础。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言下之意的,对句子大意(表达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进一步理解(表达意图)的必要。如果表达内容与表现形式之间高度契合,且两者内部也能周延,则只需理解到表达内容层面即可;如果有不一致之处,则有进一步探究表达意图之必要。
  像例句一,内容与形式是相吻合的,且内容内部也是相联的,但问题出在形式内部,“轻轻地我走了”与“我轻轻地来”语序不一致,故此句话如停留在“诗人离开康桥所为”层面的理解上是不够的,还须进一步挖掘作者意图之所在。
  所以,句意理解的基础性步骤是
  ——感知字词,理解句子的表达内容,明白写了什么。
  2.再次强调句意理解原型各步骤的执行方式及逻辑顺序,使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映象,为以后的原型操作奠定基础。
  关于句意理解的操作步骤,我们全部介绍完了,这几个步骤的次序安排都是有根据的。首先从感知句子大意开始,判断是否还需进一步作深入理解。接下来,找准句子的表意因素,从而为句意的理解提供方向。最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表意因素与表达意图之间的关系。好,请大家复述句意理解的操作步骤及顺序。
  A感知字词,理解句子的表达内容,明白写了什么。
  B寻找表意因素,确定理解的关键,分析怎样写的。
  C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意图与表意手段之间的因果关系,体会为什么这样写。
  (四)更换例句,运用句意理解原型理解句意
  1.“革命党就是我。”——(阿Q正传)
  2.“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你放着罢,祥林嫂!”——(祝福)
  (此步属原型操作阶段教学,从略)

原型定向阶段教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