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纽带,提倡“活语文”“大语文”的教育观。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已成为人之共识。联系生活学习语文,既“导源”又“开流”,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脱离了生活,语文学习必然陈旧枯燥、劳而寡效。同时,“语文与生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及自我。每个人所面对的,也无非一是社会,一是自然,一是自我,所以新语文课程以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来组织课程和教学,顺理成章。
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看一看,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 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曾观摩过《借生日》这节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利用教材这一资源,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育孩子如何去关爱他人。课的开始以“向别人借过东西吗”引入话题创设情境,以“那你向别人借过生日吗”设计悬念,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学文过程中,教师以三次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孩子读书、探究、感悟、体会,使孩子发现:小云爱妈妈,妈妈爱小云,使孩子受到了人文教育、爱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在课的结尾安排《借生日》的作者上台来对孩子说:“小朋友们,你们是孩子,我是大人,但我们都是妈妈的孩子,以后我们要记住妈妈的生日。”简单的一席话,会让孩子关心妈妈的生日,记住妈妈的生日,从而让孩子懂得在生活中去关爱他人、善待他人,这不也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新理念吗?
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观察生活。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的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阅读一些有关红军长征的书籍,也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一些老红军,这样不仅使学生全面了解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刻理解了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而且也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也兴趣盎然。如《小露珠》一文,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从而知道因为有了它,植物才会有变化,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夕阳真美》一文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再现生活。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汤姆和爸爸,创设在夜幕初垂时到湖中小岛钓鱼时的情景。通过生动的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父亲“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小英雄王二小为了保卫后方机关和几千个老乡,将敌人领进八路军的埋伏圈而被敌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场面,加之教师抑扬顿挫的表情朗读、精心剪辑的配乐,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二小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 体验生活。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文时,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和风拂面,几位同学在公园内尽情游湖,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春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 生活中孕育语文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的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 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好人好事要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 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台湾的蝴蝶谷》、《鸟岛》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如我们家乡的射阳河、阜宁烈士陵园等,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3. 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县阜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