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9期 ID: 138680

[ 佚名 文选 ]   

融入教育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语言文字工作

◇ 佚名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向全国教育系统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围绕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将如何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如何在教育领域创新性地开展工作等问题,《语文建设》和《语言文字报》记者联合采访了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
  记者:中央领导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实施《教育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在这样一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家语委将如何贯彻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开展语言文字工作?
  李卫红: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做好教育领域的语言文字工作指出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供了机遇。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使其与教育、文化有天然的联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题。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必须重视教育质量,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结,也是贯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核心思想和工作方针,是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最根本的要求。语言文字工作要贯彻和落实这一核心思想和工作方针,并且要借助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势,做到与教育大局目标一致,有机融合。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高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法律赋予教育部门的职责,也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语言文字工作的基础在教育领域,母语感情和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语言文字工作完全可以做大做强。具体来说,与教育大局相融合,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创新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工作: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完成《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发布工作,这是近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面向基础教育和双语教学的语言文字标准建设;加强教育领域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工作: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等等。总之,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我们要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认识,使语言文字工作真正服务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
  记者:这次全教会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请问国家语委在工作中将如何坚持改革创新?
  李卫红:《教育规划纲要》贯穿改革创新精神,是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在今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上,袁贵仁部长提出“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遵照上述精神,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解决好自身的改革创新问题。首先是改革不适应发展的旧观念。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工作条件变了,工作对象也在发生变化,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就要迎难而上,就要做一些新的事情,就要更新观念。其次是改进工作方式和实现途径。比起其他领域的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可能在调控手段、经费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更需要改进工作方式,“有为有位”特别符合我们的工作状态。第三是发掘新的工作增长点,搭建创新的载体和平台。比如扩大“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的影响,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创新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吸收以往好的思路、做法基础上的创新。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认识规律,对已有的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对行之有效的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同时要为发现新途径、新举措预留足够的空间。
  记者:全教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近年来,国家语委在教育领域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工作,比如发布《年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举办“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等等。请问国家语委的有关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当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李卫红:“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直观的表现,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举办经典诵读活动,这些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在实践上述战略主题方面大有可为。这里,我以“中华诵”活动为例,讲一讲语言文字工作与素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讲一讲语言文字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当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出了以“亲近经典、承续传统”为主题的“中华诵·经典诵读”系列活动。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决定从2010年起共同实施“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这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的具体体现。这项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认识、了解、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语言文字应用水平,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人处世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项活动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民人文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手段。
  记者:“中华诵”系列活动,的确已经成为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2010年6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共同发出了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请问试点工作将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李卫红:诵读经典的载体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诵读经典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同时也为加强语言文字规划,创新语言文字工作载体创造了新的途径、新的平台。我们强调,经典诵读要与教育教学融为一体,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发挥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主阵地的作用,自觉成为诵读活动的主体,成为这项活动的推动者、实践者。按照《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期一年的试点,将

融入教育大局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语言文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