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理念。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光靠每学期几十篇课文的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而加强名著阅读教学则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如何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并最大限度地从名著中吸取营养,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制定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以名著《水浒传》的阅读教学为例,把在初二年级进行的一些有益做法,介绍如下:
一、 科学安排,课内课外有机结合
《水浒传》通行版本为一百回,要是泛读,学生一至两周即可读完,可是,以初二学生的阅读水平,在短时间内阅读那么长的小说,肯定是囫囵吞枣,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那样食而不知其味,同时还会影响各门功课的正常学习。我采取的是有计划精读的教学策略,每周精读五个章节,通常是上周周末布置任务让学生课外找时间阅读,下星期五专门安排一节语文课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开展讲故事等相关活动,这样,既能检查学生的名著阅读状况,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圈点勾画,把握文章重要信息
古代学者不动笔墨不读书,中学生阅读名著也应读书留痕。我建议学生尽量拥有自己的一套《水浒传》,边读边将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精彩的语言等用笔圈点勾画出来。若是借来的书,建议学生用铅笔轻轻勾画,待还书时再轻轻擦去。我要求学生每读完一章小说,都要将书轻轻合上,努力回忆本章内容,检查自己能否记住圈点勾画的重要信息。为了保证教师的要求落到实处,每周五的一节名著阅读课上,第一个教学环节就是由组长对本组(一般4到6人一组)同学书上的圈点勾画内容进行检查和评比,对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其次,利用投影仪,将小说中的重要信息以填空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由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掌握情况差的同学要么没有阅读规定章节,要么虽然阅读但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教师根据组长反馈情况,将部分同学集中谈话,督促他们按要求认真阅读名著。
三、 概括情节,组内讲述水浒故事
概括能力,是中学生重要的语文素养之一。利用阅读名著,可以很好地培养这种能力。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时,我布置学生每读完一个章节,就用200字编写小说的故事梗概,每周四下午,我将学生本周必读章节的故事梗概收上来批改,选出精彩的在周五名著阅读指导课上交流展示,并相机指导学生编写故事梗概的方法,无非是交代清楚记叙的六个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每周五的名著阅读课上,我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4至6人,选1人为组长,组织本组学生活动。每位同学从本周规定必读的五个章节中任选一个章节,在小组内讲述水浒故事。这个活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说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第一学期期末,全班同学按计划基本读完《水浒传》全书,我要求每个读书小组根据平时活动情况,推荐一名讲故事高手参加班级“我讲水浒”故事大赛,评选出班级的“故事大王”。这项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 梳理归纳,深刻认识人物形象
《水浒传》的最大成功是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阅读《水浒传》,指导学生认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一项重要任务。由于学生按计划一周只读五个章节,大约一个学期才能读完全书,所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认识经常是片面的或者不够深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阅读进度,适时指导学生梳理归纳,通过前后联系从整体上认识人物形象。我曾经要求学生梳理有关林冲的故事,主要有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水寨大火并等,对于每一个故事,我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方法同概括故事情节一样,说清故事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这几个故事联系起来,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逼上梁山”中“逼”字的含义,深刻理解林冲从安于现状到奋起反抗的变化发展过程。我还要求学生同时梳理武松、鲁智深、李逵三个人的故事情节,在比较中认识性格相似的水浒英雄的不同点,进一步体会《水浒传》刻画人物的高超技巧。
五、 张扬个性,表达自我独特感悟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周读完规定章节,都要从三个方面写一篇读书笔记,一是五个章节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最深印象?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二是五个章节中你对哪件事感触最深?产生了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三是五个章节阅读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产生了哪些疑问?畅所欲言地表述出来。为了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引向深入,初二下学期,在学生已经读完全书的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进行小说创作训练,一是补写水浒英雄故事,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英雄人物,根据人物性格及其时代特点,设想他还会做出怎样的壮举,为《水浒传》补上一章内容。二是超越时空,选择《水浒传》中的一个英雄人物,让他来到当今世界,遇上现实生活中与《水浒传》类似的事情,想象一下,看他们是否还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结局又会如何。创作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学生大多能以法制的观念看待水浒中的人物行动。
六、 借他山之石,提高名著鉴赏能力
文学名著《水浒传》,流传数百年,发表评论者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文学大师和研究专家的真知灼见,听听他们的观点,看看他们的评论文章,对于我们理解和鉴赏《水浒传》大有裨益。初二下学期,学生已经读完《水浒传》全书,我从网络上下载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鲍鹏山教授在《百家讲坛》上作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在每周五名著阅读课上,利用教室的投影仪放映给学生观看。我还选择一些名家对《水浒传》的评论文章,和一些中学生写作的《水浒传》读后感,打印给学生阅读。之后,我要求学生每个人任选角度,或对作品某一方面发表评论,或就全文写一篇读后感,在班级组织一次名著阅读报告会。经过一系列的学习、模仿、创新活动,学生的名著鉴赏能力有明显提高,有学生写出了《我从〈水浒传〉中看中国人的恶习》《我从〈水浒传〉中看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等文章,很有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记得198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有幅漫画,画上一个人挖了许多口井,却没有一口井见到水,于是得出“此地无水”的结论,其实从画面上可以看到,有些水井的井底离水源近在咫尺。这让我想到了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光有泛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精读一些名著,并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才能真正打开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水源”。当然,我对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希望更多的中学语文教学同仁,能加入到中学生名著阅读有效策略的研究当中去,去探索更加高效、更加实用的方法,让学生从名著中获得更多语文素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中国人,那将是时代之幸、社会之幸!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