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23

[ 王国祥 文选 ]   

走在反思的路上

◇ 王国祥

  作为语文老师,我每天都很忙碌,虽付出许多,却看不到学生进步,看不到业务长进,常常是“归来静坐自叹息”。近年来,我多次聆听专家报告,专家的话让我明白了原因:我总是忙于应付,没有反思,其实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才是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快步走向成功的金钥匙。
  追求个性设计
  过去,我过多地依赖《教学参考书》“网上教案”,不管是否适合本班学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全盘“拿”来,其结果是僵化了自己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发展。现在,我不再“如饥似渴”地阅读教参,而是研读文本,深入思考,细致分析,精心设计,于是一些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出现在我的备课本上。
  解读文本力求读出新意。研读文本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初中语文课本上一篇篇熟悉的课文,我努力不带任何现成的结论进行阅读,不带任何框框进行评价。我读《美丽的西双版纳》,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发现文章小标题结构不严谨;我读《画山绣水》,在赞叹散文家杨朔选材巧妙的同时,感觉本文的选材旧时代的印记太重;我读《醉翁亭记》,在赞叹欧阳修有与民同乐的博大情怀时,也体悟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复杂情感……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是钻研文本”,“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苦练“看家本领”,主动和作者对话,主动和编者对话,主动和学生对话,读出文本的深刻内涵,读出文本的闪光之处,乃至读出文本的“不足”。
  设计教案力求体现个性。富有个性的教案,不光要教师读懂文本、了解学生,更需要教师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于是我寻求各种机会努力学习,从专家的课堂、讲座中汲取营养。特级教师黄厚江执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让我深受启发,他让学生思考原文小标题的不足,并让学生通过用人物的语言置换原文小标题的方法来理解小男子汉形象,体现了他根据文本特点设计问题,引领学生解读课文的教学智慧﹔特级教师余映潮执教的《三峡》让我耳目一新,他的识字训练、朗读训练、造句训练、品读训练充分体现了他的“板块式”教学思想﹔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主任严华银当年在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他的“谁愿意把于勒带回家”的问题,让全场师生震惊,有力地否定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说”的主题。名师们的全新的教学设计启示我,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在追求个性中彰显高度。我设计莫怀戚的《散步》时,按照说分歧——评人物——再思考的教学环节进行,在最后的一个环节,我在肯定传统主题(反映尊老爱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的关注之意;设计朱自清的《绿》时,我让学生采用添加批注——点评批注——修改批注的方法完成教学流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自学动笔的习惯;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在指导学生疏通课文之后,我围绕“三”层层深入地设计问题(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推崇本色课堂
  过去,我是课堂的主宰者,习惯于让学生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死气沉沉,自己教得很累,学生学得腻烦。现在,我逐渐变成了课堂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努力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课堂气氛活跃了。我越来越觉得:课堂上仅仅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是对新课程思想肤浅的理解,用语文方法教语文,借语文活动学语文,引领学生通过多读多悟挖掘文本内涵,从而实实在在地学习属于语言文字的东西,感受母语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充满语文味的课堂,才是最实用的本色课堂,这样的课堂如同清淡、健康的家常菜一样珍贵。而教学内容求精当,教学过程讲实在,是演绎本色课堂的关键所在。
  教学内容务求精当。对于一节课来说,简明的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前提。教学目标拟定了,教什么也就确定了。教学内容既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进行剪裁,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取舍,教学内容的实施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者课前预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伴随教学情境而生成,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思维性、精炼性、生活性。现在,我力求根据简明的目标选择精当的内容,设计恰当的问题,充分体现语文课的本色。学习《中国石拱桥》如果较多地讲解桥梁知识,那是在教建筑学,而语文课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色。学习《愚公移山》如果还津津有味地讨论“愚公该不该移山”的问题,那就是教者本身没有吃透教材,因为本文的重点是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学习愚公精神。学习《陈涉世家》如果还让学生上讲台表演吴广如何杀掉两位押送戍卒的军官,那就是为了追求热闹而浪费时间,师生应在疏通课文的基础上全面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讲究实在。课堂教学是不断前进的过程,是师生对一个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而解决问题需要凭借一个个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语文活动要带有深刻性,用一个问题使学生安静下来,走进课文里去想、去思、去组织语言。长时间的师生对话是活动,长时间的安静读书也是活动,一问一答不是活动,碎问碎答更不是活动,活动应是多种多样的”(余映潮语),那种一味为了追求表面热闹而开展活动的课堂是失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有温度而没有深度的课堂,不要有活动却没有体验的课堂,不要有问答却没有对话的课堂,不要有小组却没有合作的课堂。课堂上更需要增加学生朗读课文的时间,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增加学生交流的时间,让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于是,在教《陋室铭》时,我让学生反复读,从读中感悟,从读中理解,要求学生读准——读懂——当堂背诵;在教《爸爸的花儿落了》时,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两大主问题(文中的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小英子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来完成本课的教学;在教《台阶》时,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理解父亲的形象和思考课文以“台阶”为题的多重含义。
  讲究深刻反思
  以前教学时,一节课结束了,自己很少去思考,只是周而复始地机械地教下去,时间久了,觉得教学索然无味。现在,自己有了反思意识,教学后静下心来想一想,特别是想到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名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时,便会产生撰写教学反思的冲动,写下自己的教学体验。
  写教后记成为习惯。任何老师,每一节课都有其成功与不足,及时反思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是必要的。开始时我习惯于直接在教案上圈点勾画和在备课本上留出的空白处作旁批,后来我更多地进行集中记录,记下课堂的精彩,记下课堂的灵感,记下课堂的生成,记下课堂的败笔。在教专题《广告多棱镜》后,我及时记下了自己把“生活”带进课堂后学生表现出的轻松活泼,记下了学生搜集和创作的优秀广告用语,记下了自己讲解广告知识时在通俗浅易方面做得不够,还写下了这个专题的教学给我带来的启迪。
  写反思日记追求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教师需要成为“学习引导者”“行动研究者”“终身学习者”,仅写教后记不能满足专业成长的需要,我还写了一定数量的反思日记。课前准备如何、课堂教学情况、课后与学生交流的情形、批改作文的记录、读了名家名篇后的收获、参加一些教学活动的感受等都已成为反思日记的内容,一些反思日记的质量也越来越高了。最近,我批改了一篇优秀作文《在考验中感悟》,其主要内容是身体较胖的小作者参加学校组织的长跑考核的情景及启示,我写下了感触:真切的生活体验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语文老师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生活。我在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的讲座《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建议》后写下了对自己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对高效课堂的追求。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一个教师能走多远,关键看他的毅力,走在反思之路上的我多了一份执著,多了一份收获,多了一份从容。我坚信:今后的我会一直坚持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实现自身的理想!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徐杨中学]

走在反思的路上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