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6期 ID: 139840

[ 佚名 文选 ]   

谁帮夏衍成就《包身工》

◇ 佚名

  《中华读书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夏衍的《包身工》开始写作是在1935年,可作者初步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却是在更早的1929年左右。当时夏衍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住在上海沪东一带,他开始知道了有“包身工”的特别现象。1932年,导演沈西苓想写一个以上海女工为题材的电影剧本,夏衍又搜集了不少有关包身工的材料,对这些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感到了“灵魂的震动”。1935年时,夏衍在一家小公寓里隐蔽了半年多,这段时间,他再一次开始了有关包身工材料的搜集。经过一位在工人夜校任教员的冯姓女子帮助,夏衍认识了一位在日本内外棉纱厂做工的杏弟。和杏弟谈过几次后,夏衍觉得,要了解包身工的真实生活,单凭材料肯定不够,必须进行实地具体观察。最初,夏衍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同学帮忙,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考察过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直观感受。可是,要想知道“带工头”对包身工是如何管理的,包身工生活状况如何,就非得到她们住宿的工房去调查。于是,杏弟通过熟悉的包工头找借口带夏衍去了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可是,要了解她们的生活情况,还必须在早晨和晚上,在包身工们上班下班时才看得到。于是,在杏弟的帮助下,夏衍总是半夜三点起身,步行赶到工房所在地杨树浦。从四月到六月,夏衍整整走了两个多月,用他后来的话说“做了两个多月的‘夜工’”,这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了她们的许多日常生活。《包身工》写作在最后的补充阶段,夏衍希望杏弟帮助自己搜集更多有关包身工身世际遇方面的情况。可在1936年6月,一家名为《光明》的半月刊杂志创刊,急着要稿,夏衍便将这篇文章给了这家杂志。可杏弟并不了解文章已经发表,仍在为夏衍搜集着有关包身工身世境遇的材料。当年十月份左右,杏弟又送他一些有关包身工身世的材料,让夏衍对包身工的家境情况有了更多的了解。

谁帮夏衍成就《包身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