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公园
上海是鲁迅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座城市。他曾先后寓居于上海的大陆新村、南市紫霞路68号和四川北路千爱里3号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去世于上海。今天的鲁迅公园便是为纪念鲁迅而建成的。
龙华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所写的“左联”五烈士,即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此。散文家余秋雨先生的《家住龙华》写的也是这里。
杨浦区
就在这些高楼大厦的原址上,半个多世纪前曾经生活工作着一群被称作“包身工”的中国女工。现代著名作家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写的便是曾经隐藏在一片高楼背后的故事。他的著名话剧《上海屋檐下》,讲述的也是一群旧时代上海人的故事。
演习·演练
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4题。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两年前的此时,即一九三一年的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是我们的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1. 第一段中“悲愤”和“悲哀”两词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说“将悲愤摆脱”而说“将悲哀摆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章标题来理解第一段的文字,是为了“忘却”呢,还是为了“记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结尾说,“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忘却了没有?从文段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概括不超过22字)
4.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不超过22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区别:悲愤包括悲哀和愤怒两种感情。原因:“悲愤”有两面,悲哀与愤怒,鲁迅要摆脱的是悲哀,血海深仇则是不能忘却的。
2. 为了纪念,否则,就不会写这篇文字了。
3. 没有。这两年悲愤总时时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
4. 写作目的:借此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去投入新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