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625

[ 王树成 文选 ]   

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 王树成

  大家知道,语言积累与生活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生活单一、见闻贫乏的人,哪有可能掌握大量的词汇呢?我们有时读到一些小学生的习作:“我听到几只不知道名字的鸟在唱歌”,或者“院子里尽是些叫不出名字的杂草。”看到这类句子,我们总是感到不舒服,要是能够知道那鸟是百灵、画眉,还是黄莺、绣眼儿,那草是蟋蟀草、狗尾草,还是鬼针草、蒲公英,要是能多举出几样,不是可以给人更具体、更形象的感受吗?难道是小学生的生活内容不够丰富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这就迫使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生活丰富,但不注意积累,或者有一定的生活积累,而不重视语言积累,最终做起文章来还是摆脱不了“搜肠刮肚、面壁苦思”的窘境。那么,怎样提高小学生语言积累的能力呢?不妨按照下列步骤进行训练:
  一、 广泛阅读,大量采集
  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指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就生动地说明了“博览群书”与“写好文章”的密切关系。鲁迅先生还进一步指导青少年:“不要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不要专看文学书”,“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记和电影。”鲁迅先生就是酷爱读书的典范,他总是把别人“喝咖啡或闲谈”的时间用来读书或写作。有人请教鲁迅先生写文章有何经验时,他说只有一条,即“多读多写”。高尔基没有上过大学,他的文学教师是他的外祖母和他十一岁时在轮船上结识的工人斯穆雷。少年时代,尽管生活非常艰难,但高尔基还是想方设法阅读了大量俄国名作家的著作,为他后来写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一个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阅读了大量的名著,从中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构思方法和表达风格等。小学生作文属习作性质,我们当然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作家。但是,大量阅读与写好作文的关系不仅教师要明确,也要让学生明确,从而成为学生进行广泛阅读的一个动力。
  明确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还不够,我们还要明白“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关于“读什么书”的问题,我觉得,除了学好语文课本外,只要内容健康,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刊物,都可以阅读。尤其是与我们写作有关的历史故事、科普小品、寓言神话和优美散文等。另外,一些初中课本里的课文,我们也可以借来一阅。例如: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冰心的《小橘灯》、朱自清的《背影》、魏巍的《我的老师》等都是可以读懂的。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我们不但进行了语言积累,而且还能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欲望。
  至于“怎样读书”,即读书方法的问题,鲁迅先生总结出五种方法:一曰:“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读几页内容。”二曰:“跳读法。”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三曰:“设问法。”读书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然后带着问题再细读全书。四曰:“四到法。”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五曰:“立体法。”他说:“倘要看文艺作品呢,则先看几种文学的选本,从中觉得谁的作品最爱看,然后再看这个作者的专集,再从文学史上看看他在历史上的位置,倘要知道得更详细,就看一两本这个人的传记,那便可以大略了解了。”当然,我们在读书时还要注意养成下列良好习惯:①在阅读中熟练使用工具书的习惯;②边读边思考的习惯;③边阅读边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的习惯;④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 分类摘记,略加评点
  广泛阅读很有必要,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读,不加思考,不去咀嚼品评,收益还是不大。正如英国作家波尔克说的那样,“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英国史学家麦考莱也说:“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而我们觉得,光思考还不够,还应有选择地写一点摘记,然后给摘记的片段加上评析,这样便于记忆、储存和提取。可采用分类摘记法。例如:按记叙文的要求,把阅读材料分为写人类、记事类、景物类进行摘记。现举例如下:
  写人物片段之一:
  她从兜里掏出一个小葫芦,又从兜里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平,然后凝望着那小葫芦的嘴儿,小心翼翼地往外抖。一颗、两颗、三颗……我看着倒出来的树种,不由得心里一动,那种子一般大小,有如饱满的黑豆,每一颗都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树种才能如此一般大小,闪闪发光!我被一颗虔诚的童心感染了,心中充满了温暖。
  ——摘自《树种》
  评点:这段话通过对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掏”“展”“抖”和神态“凝望”以及作者当时感受的描写,赞扬了小女孩热爱集体的美好心灵和办事认真的优良品质。
  写人物片段之二: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有十八九岁,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一块黑痣。在我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和美丽的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摘自魏巍《我的老师》
  评点:这段文字通过对蔡老师外貌及其一件小事的描述,使一位善良、热情、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女教师形象浮现在读者眼前。
  写人物片段之三:
  虎妞:“祥子,你让狼叼了去,还是上非洲挖金矿去了?”
  “你要是还没吃的话,一块儿吧!”
  (祥子说他刚吃了两碗老豆腐。)
  “过来吃碗饭!毒不死你!两碗老豆腐管什么事!”
  ——摘自老舍《骆驼祥子》
  评点:话虽不多,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虎妞泼辣、直爽的性格。
  记事类文章重点摘记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记事类片段之一:
  大卡车停下来了。司机是个小伙子,他把头伸出窗外一瞧,笑了,然后跳下车,和孩子们一块捡起苹果来。一辆小轿车停下来了,走下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爷爷,还有路边过往的行人,都来帮着捡散了满地的苹果。宁静的马路顿时热闹起来了。
  ——摘自赵丽宏《雨中》
  评点:这段文字记叙了一群素不相识的人帮助小姑娘捡苹果的感人场面。
  记事类片段之二:
  我背着外婆,摘了一朵打碗碗花,藏在衣兜里。吃饭的时候,我端起碗,一声不吭地嚼着饭,心里紧张极了,怕手中的碗像变戏法似的骤然地破裂了。直到一顿饭吃完,手里的碗仍旧安然无恙,连一条裂缝也没有,我才如释重负,这个重大的发现,使我再也不肯听信外婆关于打碗碗花的话了。
  ——摘自李天芳《打碗碗花》
  评点:这段话通过对“我”偷摘花及吃饭时紧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作者一颗天真纯洁的童心。
  写景类片段之一: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摘自叶圣陶《荷花》
  评点:这段话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的美景,尤其“冒”字用得十分传神,写出了一种动态的美。
  写景类片段之二: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摘自《五彩池》
  评点: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比喻,写出了五彩池的形状美。
  写景类片段之三:
  夏夜,天上缀满了闪闪发光的星星,像细碎的流沙铺成的银河斜躺在青色的天宇上。大地已经沉睡了。除了微风轻轻的,阵阵的吹着,除了偶然一声两声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静无声的。
  ——摘自杨沫《青春之歌》
  评点:这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夏夜寂静的美。
  三、 熟读成诵,积淀语感
  一个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一句话刚写出就发现有问题,于是,立即修改,这是什么在起作用呢?这就是语感的导向功能(正误感、畅达感)在起作用。这种良好的语感功夫主要靠平时积累。郝嘉杰老师在阐述语感教学原理时指出:“古人背诵中的多读遍数法、仰天口诵法、快读成背法、凝思默诵法、打断背诵法等都强调理解和记忆,使‘言语精品’烂熟于心,经过咀嚼消化变成自己的语言,积淀丰富的语感。表达时,在语感的‘控制’和‘指挥’下,恰当的词汇、句式、表达方法就会奔涌而出,左右逢源。”又说:“诵读偏重于背诵,按照语气的轻重缓急,理解音节和情绪的关系,熟读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种种变化的句式和虚字的安排,这样,即使自己的鉴赏力不高,只要背记不忘,读的、背的文章越多,阅读能力越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就会越强烈。”因此,我们提倡小学生把自己的读书摘记本经常拿出来翻翻、读读、背背,使“言语精品”烂熟于心,从而积淀丰富的语感,为写作时随时提取作好准备。
  四、 定期交流,扩大储备
  儿童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对一切感兴趣的课外读物进行广泛涉猎,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新的惊喜。而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又促使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和惊喜尽快告诉家长和同伴,因此,老师应抓住儿童这一心理,定期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开始交流时,可选一些读书摘记写得好的学生,让他们稍作准备,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好某一片段,教师可作适当指点,这样交流效果会好一些。当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交流产生兴趣,人人跃跃欲试时,可让学生自由地走向讲台进行交流,在每次交流前,教师可为学生确定一个交流的重点。如:“写人类摘记交流”“景物摘记交流”,还可将范围定得小一点,如:“心理活动描写交流”“自然天象描写交流”“山川景色描写交流”,或者进行“格言交流”“歇后语交流”等等。每次交流活动,教师要多作肯定性评价,对后进生要多鼓励。经过这样多次的“摘记——交流——评价”,不但激发了学生积累生活、积累语言的兴趣,而且培养了他们观察生活、积累语言的习惯。通过交流,可使学生的语言积累得到互补,扩大个人的语言储备,从而提高他们语言积累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城东小学]

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