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显预兆 项羽失败成定局
431600 湖北省汉川市实验中学 叶乃初
“在新丰鸿门”的项羽手拥四十万重兵,而“军霸上”的刘邦才十万人马。项羽的军事实力四倍于刘邦,是时除掉刘邦可谓是毫无疑问地小菜一碟。然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自刎乌江败亡而宣告结束,确实令人为之叹息。其实早在四年之前的鸿门宴上,就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诸多的征兆就已预示出项羽失败已成定局。何以言之呢?拙笔试说如下。
鸿门宴时的座次分布是这样安排的:尽东道主、地主之谊,理所当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范增作陪“南向坐”;视来客为座上宾,尽显善待厚遇之重礼,“沛公北向坐”;最次的座位就留给“张良西向侍”了。宴桌上共五人。此时项、刘的人数对比为3:2,楚方略显优势。凭武功而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一人对付刘、张二人那简直是绰绰有余。在“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之际,项羽始终就是心无灵犀。在“项王默然不应”令范曾着急的无奈情形之下,范增只得外出赶紧召唤项庄进来。此时,项、刘的人数对比为4:2,楚方优势明显。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偏偏项伯此时“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项庄舞剑的意图不得实现。而此时实质上项、刘的人数对比暗中退变为3:3持平,楚、汉优劣平分。而后樊哙拥盾闯入军帐中。项、刘的人数对比则为3:4,楚方优势不在且已转为劣势。可见项羽的“力量”呈下降趋势,刘邦的“力量”呈上升趋势。项、刘“力量”的这种隐形变化对比就是一个不好的预兆。
鸿门宴时,项羽可谓天时、地利占尽,而人和却略显不足。就说项羽仁慈义重性格使之然不忍心下手除掉刘邦,那就让舞剑的项庄去击杀刘邦好了,这可是范增为项羽创造的一个极为难得的大好机会。而此时项伯却偏偏跳出来亦挥剑起舞,且常用自己的身子去遮蔽掩护刘邦,把范增创造的除掉刘邦的机会给搅黄了,使得项庄的舞剑意图落空了。项伯的举动使得刘邦有惊无险化险为夷。项伯如此“胳膊肘往外弯”——帮外不帮里的异常举动简直让人不可思议。与项羽的长远根本利益背道而驰。这又是一个不利的预兆。
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敌我双方,各得其利,各受其益。曹无伤对于刘邦来说,是一个非杀不可除之而后快的奸细——或曰心腹之祸患。但对项羽来说,却是一个必不可少不可多得而又极为难得的有利情报提供者。可是项羽却不知道不善于用心来保护曹无伤,毫无戒备之心地就在刘邦面前把他给轻易暴露了,致使自己失去了一个“敌中有我”的有利情报提供者。要知道,尤其是在军事斗争中,一个有用的情报有时可真抵得上一个军团的作用,这绝不是言过其实夸大其“用”。曹无伤之被诛杀相对项羽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而这一损失却又是项羽的粗心不谨慎造成的。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尽管是不自觉的,但也是一个不吉的预兆。
鸿门宴前夕,是谁把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军事命令泄露给了张良?是项伯。是谁在张良的引导下去面见了刘邦?是项伯。是谁给刘邦提供了一个笼络人的机会?是项伯。于是项伯被刘邦的那一番谎言所蒙蔽。又连夜返回在项王面前所讲了那一番替刘邦开脱的话语,可说是浇灭“项羽大怒”的第一桶水。而第二天刘邦面见项羽所讲的那番谎话可说是浇灭项“羽大怒”的第二桶水。而樊哙拥盾强行闯入军营宴帐,面对项羽的那一番“慷慨陈词”可说是彻底浇灭项羽心中余怒(若是还有余怒的话)的第三桶水。项羽因曹无伤的密告所激起的满腔怒火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三桶水给彻底浇灭得灰飞烟灭了。项羽在得到曹无伤的密吿后,从“大怒”下令“击破沛公军”到转变为鸿门宴上善待刘邦且一“善”待刘邦到底的这一急转直下前后态度迥然不同的变化过程,表明了项羽极易轻信他人所言而受他人左右却又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令人捉摸不透的矛盾性格特点。这也是显露出了一个不祥的预兆。
鸿门宴中途,刘邦借故“起如厕”离席,“置车骑,脱身独骑”,不辞而别,与樊哙等四人抄小路迅急逃走。就这样鸿门宴上项羽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地永远错过了这一次除掉刘邦的绝好机会,使得刘邦龙归大海虎归大山,给项羽眼看好不容易即将到手的江山留下无穷之后患无穷之大患。这确实又是一个更为不祥的预兆。
因此从鸿门宴上显露出来的诸多预兆综合来看,不得不说项羽的失败是早已成为定局了。
1680
